Sony MDR-MV1 背開放監聽耳機評測,解析、空間感與低頻三者兼具的雅俗共賞之作

為了 Sony 的 360 Reality Audio 空間音訊與新一代錄音監聽者需求, Sony Studio 在 2023 年推出第一款開放式監聽耳機 MDR-MV1 ,由六代耳型職人潮見俊輔主導技術開發,並由五代職人暨 JustEar 品牌創辦人松尾伴大參與開發,筆者在購入約一個月左右心中大致有個底後,才能靜下心評測這款雅俗共賞的新世代監聽耳機的評測。

由 Sony Studio 操刀的 Sony 首款開放式監聽耳機

在 Sony 的品牌歷史上雖有多款監聽耳機,但由 Sony 專業錄音解決部門 Sony Studio 經手開發的產品並不多,除了持續生產超過 30 年的 MDR-CD900ST 與 MDR-7502 兩款錄音室經典耳罩耳機以外,還有做為舞台監聽的 MDR-EX800ST 入耳監聽式耳機,以及在 2019 年所公布的新世代封閉監聽耳機 MDR-M1ST ,最新的一款產品即同時也是 Sony 第一款開放式結構的監聽耳機 MDR-MV1 。

▲ MDR-MV1 是冠上「藍標」的 Sony Studio 監製專業監聽耳機,不過可在一般通路購買

MDR-MV1 是一款「藍標產品」,也如同 MDR-7506 一樣可在 Sony 全球的指定通路取得,不像 MDR-CD900ST 與 MDR-MST 僅能在日本透過 Sony Studio 授權的通路購買;雖然 MDR-MV1 不像 MDR-M1ST 是日本製,而是移到 Sony 消費性產品生產重鎮的泰國生產,但相較俗稱「白盒」(指盒裝無印刷僅有產品標籤貼紙)的 MDR-CD900ST 與 MDR-M1ST 僅有終身保修, MDR-MV1 則有一年保固。

MDR-MV1 的雛型是 Sony 錄音室在 COVID-19 期間為專業音樂製作人進行 360RA 空間混音的 360VME 製作系統所搭配的特殊耳機,不過 360VME 畢竟是鎖定錄音室級製作,本質是一套相當複雜的設備,同時需搭配特殊的 DSP 主機;而 MDR-MV1 則是在 360VME 的開發過程取其精髓後為大眾市場所開發的產品。

共享 MDR-M1ST 機構資源與開發理念,但聲學技術截然不同

▲頭帶與支架與 MDR-M1ST 共享資源,也採用不鏽鋼螺絲與靜音轉軸

MDR-MV1 承襲一部分來自 MDR-M1ST 的機構資源與概念,包括舒適而堅固的頭帶與低噪音的支架轉軸,以及迎合目前耳機市場的 3.5mm 4 極準平衡連接線設計,盒裝的線材也是與 MDR-M1ST 相同的 6.3mm 單端線材,不過考慮到在大眾市場零售,額外多了一條 6.3mm 轉 3.5mm 的轉換線;不同於 MDR-CD900ST 與 MDR-7506 是原生 3.5mm 搭配 6.3 螺旋端子,原生 6.3mm 端子也更迎合專業監聽環境的需求,畢竟多轉換一次也等同多一次耗損。

▲單體為專為 MDR-MV1 開發的 40mm PE 振膜單體

雖然一部分的機構是共享資源的產物,但與聲音相關的部分就是完全重新開發,縱使乍看是與 MDR-M1ST 同為 40mm 直徑的單體,不過無論是單體形狀與擺放方式皆截然不同; MDR-MV1 並未使用液晶分子震膜或鍍金屬等特殊材料,而是使用基礎的 PE 材質,並透過反覆的模擬與測試實現 5Hz-80kHz 的動態範圍。

MDR-MV1 選擇 PE 材質的原因不僅是希冀減少特殊材質或鍍膜的音染,也是因應 MDR-MV1 設定為希冀至少能持續銷售超過 10 年以上,使用在製程無環保爭議的材質能避免斷料問題,應該說目前仍在銷售的 Sony Studio 監聽耳機。

▲單體與外殼平行,而非針對耳朵角度的傾斜設計

此外,  MDR-MV1 並非採用 MDR-M1ST 的傾斜擺放單體,而是使用與側蓋平行的單體擺放方式;雖然傾斜單體擺放是目前高階動圈耳機的主流, MDR-MV1 使用傳統平行擺放方式應該與其聲學設計有關,畢竟 MDR-MV1 著重在空間的正確性,故框體外觀亦為對稱設計,透過單體與背蓋平行,能使單體後方的氣壓更均衡的散出框體外。

厚實舒適的耳罩是結果而非目的

▲耳罩甚至比 MDR-1AM2 還厚

在外型設計上, MDR-MV1 最具特色的莫過於充滿大量開孔的框體,這也是 Sony 在官方定調 MDR-MV1 是隸屬「背開放(  Open-Back 、 Close-Front )」式耳機的關鍵; MDR-MV1 的背蓋是透過極薄但堅固的鋁金屬材質構成,同時在底下鋪上一層通透的聲學材質;至於耳罩部分則是使用厚實的合成絨材質,完整包覆整個耳朵,形成前方封閉結構,其厚度甚至比起 MDR-1AM2 更厚。

▲ MDR-MV1 的背開放結構使用輕薄的鋁合金甫以大量開口,將後方聲壓釋出於框體外

不過厚實而舒適的耳罩是結果而非目的,因為 MDR-MV1 的本質是為了 360RA 錄音與混音需求而生,在 360RA 的製作環境中,需透過 7 顆監聽喇叭搭配專業軟體構成,故耳機的空間感與精確性成為 MDR-MV1 的重點;而像是 MDR-CD900ST 與 MDR-M1ST 偏薄的耳罩,則是為了模擬近場 2 聲道喇叭扁平音場的特性,盡可能使單體貼近耳朵,但也導致舒適度受到影響。

即便手機亦可輕鬆驅動,搭配平橫設備可錦上添花

不同於一些專業監聽耳機採用高阻抗、低靈敏度設定, MDR-MV1 卻意外的是一款僅 24 歐姆、 100dB/mW 靈敏度的產品,雖然還未低到 16 歐姆,但也比起許多強調低靈敏度而設定在 32 歐姆的鑑賞耳機還低,在日本的產品相關訪談,還可看到強調縱使搭配 Xperia 1 IV 就有一定水準表現的說法;不過畢竟 MDR-MV1 也與 MDR-M1ST 同樣預留準平衡設計,要是可以的話筆者相當建議搭配平衡線材聆聽。

▲或許考慮到大眾市場,盒裝相較 MDR-M1ST 多了 6.3mm 轉 3.5mm 轉換線

MDR-MV1 雖然不是最輕巧的專業監聽耳機,甚至也略高於 MDR-1AM2 ,不過 223 克的重量仍相較鑑賞級的 MDR-Z7M2 輕巧不少;同時 MDR-MV1 承襲自 MDR-M1ST 的頭帶設計,以及偏厚而柔軟的耳罩設計,使 MDR-MV1 相當適合長時間配戴;不過由於 MDR-M1ST 前方耳罩仍為封閉結構,若對比 Sony 位電視電影欣賞、早已停產的 MDR-F1 、 MDR-MA900 全開放式耳機然在久戴後略有悶熱。

中性微暖的耐聽調音,適合長期聆聽

在基本的特性方面, MDR-MV1 不若 MDR-CD900ST 般有濃郁的中頻渲染,而是與 MDR-M1ST 大致偏向中性但略帶暖度的調性;因為無論是 MDR-M1ST 或 MDR-MV1 的開發理念都是希冀有著新世代錄音監聽所需的解析表現,但同時又要保有能夠長時間工作使用的耐聽感,故 MDR-MV1 也如同 MDR-M1ST 般將高、低頻變得較為圓潤,不像消費級的 MDR-1AM2 或 MDR-Z7M2 表達出較為震撼的臨場感。

▲聲音的表現在中性且保有完整資訊量的前提將高、低頻進行一定的抑制

然而扣除空間的通透感, MDR-MV1 在低頻的量感相較 MDR-M1ST 增加不少,不過 MDR-MV1 的低頻並非以下潛取勝,而是有著較多的量感,但相對消費級的 MDR-1AM2 與 MDR-Z7M2 收斂;這可能與 MDR-MV1 將空間開闊後,希望以較多的量感使專業音樂製作人不至於由於音場較開闊而漏了較遠的低頻表現,畢竟 MDR-MV1 仍是以使音樂製作人能夠輕易的聽到完整的音樂資訊為重,資訊的完整性比起悅耳是更優先的事項。

音場不空泛、著重正確而非一味擴張空間

雖說 MDR-MV1 是開放式結構,確實在音場的表現也相對 MDR-M1ST 出色許多,不過也別誤以為 MDR-MV1 的音場如鑑賞級的開放耳機一樣的遼闊無垠, MDR-MV1 若在單端驅動的情況下,音場就是個比起 MDR-1AM2 大、但怎樣都比不過 MDR-Z1R 的狀況;然而 MDR-MV1 的優點在於背開放式結構所帶來無音壓感,以及專為監聽的空間正確性。

▲ MDR-MV1 的音場不到極大,但對音樂設定的音場空間分配相當準確

MDR-MV1 縱使低頻量感偏多,但卻不會在長時間聆聽後累積音壓,同時針對不同錄音、混音條件的音樂,也能明顯反應原始樂曲設定的音場,尤其比較同一位歌手在現場演出與專輯版本時,就能明確感受不同人聲位置與樂器配置的空間差異,並不像鑑賞耳機有時會刻意的將整體音場後退,也不會特別強調人聲或樂器,原始的樂曲將那些資訊放在那些位置, MDR-MV1 就會忠實的再現原本後製者想傳達的效果。

換線後可塑性高的準平衡設計

不過 MDR-MV1 也是一款具備可塑性的耳機,藉由可換線結構, MDR-MV1 能相容採用 MDR-1AM2 相同定義 3.5mm 四極平衡的耳機線(註:但要留意的是 Sony 的定義與 Fostex T60RP 不同),其開口設計雖不像 MDR-M1ST 將母座的平面裸露,不過市面上多數 3.5mm 線材的遮罩應該都能順利安裝。

筆者藉由家中兩條原本為 MDR-M1ST 所添購的平衡線進行比較,包括一條使用 Oyaide HPC-26QUAD 的四芯 102 SSC 為基底的手工線,與一條 Nobunaga Labs 的「大千鳥」鍍銀與 OFC 混絞線進行對比,由單端改為平衡連接除了可預期的驅動力增加以外,音場的分離感也進一步更為明顯,不過 MDR-M1ST 也不會有一些強調空間感的耳機自單端改為平衡的空蕩感,而是使原本的音場約略向外退個一小步,並換來更明確的空間方位。

▲可換線的準平衡設計給予玩家更多活用線材調音的空間

同時,由於兩條升級線與原廠線不同的線芯材質,也明確反應在 MDR-MV1 最終的聲音變化;使用 HPC-26QUAD 的聲音特質與原廠線較為接近,同樣呈現略偏暖的中性調性,不過細節的精緻度再更提升些許;至於「大千鳥」則使聲音褪下溫潤感,轉而呈現更圓滑、通透的些許染色,同時人聲的位置也變得較前靠、背景則變遠,與原本 MDR-MV1 的中庸特質大相逕庭。

不過筆者手邊的這兩條線都未因此使 MDR-MV1 的高低頻變的更銳利,這也意味著 MDR-MV1 單體與聲學先天著重耐聽而抑制高低頻不舒適部分的先天特質「可能」不是那麼容易以線材調整,特別強調「可能」是因為筆者手邊也沒有更多的升級線可以交叉比對,但筆者個人並不討厭這種能夠長時間聆聽的基礎調音方式。

能輕鬆徜徉在音樂世界、也能用於專業音樂製作的出色作品

雖說 MDR-MV1 的價格是目前 Sony Studio 專業監聽耳機之冠,也直逼許多 10 年前在市場上叱吒風雲的旗艦耳機(但抱歉,現在旗艦耳罩耳機很難不超過 3 萬元),且同時 MDR-M1ST 由於少了 MDR-CD900ST 的音染以及背景資訊偏多的平面音場、導致在一般消費者不受歡迎的情況,可能對許多「盲狙」玩家對 MDR-MV1 抱持觀望心態,不過 MDR-MV1 可說是對音樂鑑賞需求歪打正著。

▲雖然 MDR-MV1 本質是專業耳機,但對喜好中性、耐聽的耳機玩家也剛好契合

若追求耐聽、能久聽且具備現代化的解析力, MDR-MV1 絕對是一款不可多得的好耳機;雖然 MDR-MV1 缺乏 MDR-1AM2 的刺激感,高低頻的延伸表現也不若 MDR-Z7M2 來的出色,但完整卻能長時間聆聽的資訊細節,以及著重正確相對位置的空間表現,還有輔以出色的配戴舒適感,恐怕當前市場上也難尋對手。但相反的如果著重音染、震撼感, MDR-MV1 則需要利用線材的輔助,但也不見得可得到預期的結果。

不過 MDR-MV1 其中一項優點可能對耳機玩家而言也同時是書面刃,就是容易驅動且容易得到好聲音的特性, MDR-MV1 可輕鬆搭配智慧手機、 Walkman 使用並發揮相當的水準,這是在一般高階耳機罕見的特色,但當把 MDR-MV1 搭配更高階的擴大機(註:在前端資訊量表現不變的前提下)使用時,升級的幅度就相對相近價位的 HD600 、 HD650 來的低,但別忘了 MDR-MV1 本來的目標族群就不是發燒友,只是「剛好」適合發燒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
相關推薦
評論 抢沙发
头像
歡迎您留下寶貴的見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