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 System OM-5 無反光鏡數位單眼相機評測,熟悉的手感與有感升級的影像表現與性能

在 Olympus 把相機部門正式轉移到 OM System 後,第一款在軍艦部冠上 OM System 標誌的產品,即是在 2022 年末所公布的小型旗艦機 OM-5 ,不過不同於當前的旗艦機 OM-1 採用全新機構設計, OM-5 則是大量沿用 E-M5 III 的機構設計,然而內部換上與前旗艦 E-M1 III 同級的電子系統,聚焦在小尺寸與旗艦級的性能表現,此次也在使用幾週的時間分享一些感想。

延續 E-M5 III 的機身機構,好的、不夠好的地方大同小異

▲ OM-5 的包裝在當前全球環境永續趨勢下採用單色油墨印刷與原色紙盒

先前曾傳聞 O-M5 相較 E-M5 III 會有顯著的改變,但結果有點令人失望,倒也不是 E-M5 III 設計不佳, E-M5 III 若考慮到機身結構、操作性等仍是相當出色的設計,只是有些細節若能改善會更為出色,但 O-M5 在外觀可見則除了軍艦部的標誌改為 OM System 以外原封不動的使用 E-M5 III 的機構設計。

▲銀色為 OM-5 、黑色為 E-M5 III ,兩者扣除字體難以分辨

打開全新環境永續風格的單色印刷紙盒,從中取中 O-M5 機身,由於筆者目前是使用 E-M5 III 作為工作機,故從盒裝拿起 O-M5 後並沒有太多的新鮮感,相同的人機介面,相同的電池,相同的 I/O 埠配置,如果把標籤貼起來恐怕也沒有人能夠區分兩世代機型的差異,也令筆者有點懶得介紹 O-M5 的外型特色。

▲機身後方與機頂按鍵功能配置也完全相同

▲握柄配件可直接相容 E-M5 III ,照片為搭配 STC FOGRIP 的示意

不過即便如此,筆者還是要從個人的使用經驗提幾項「如果可以改善就好了」的地方,首先是握柄深度較淺的問題,雖然這部分可以從外加原廠握把配件 ECG-5 (台灣首購直接加贈)或是 STC 的 FOGRIP 快展手把解決,但如果從實際層面實在是不想為了手感額外花錢,即便不願修改機身設計,應該也可以只重新設計握把蒙皮零件,但最終 OM SYSTEM 還是維持沿用既有零件。

▲仍維持 microUSB 並且不支援持續電源模式,但可免驅動作為視訊攝影機使用

其次是充電介面仍停留在 microUSB 而非當前已成主流的 USB Type-C ,筆者對於 PD 快速充電或是 USB 持續供電倒是沒太大怨念,只是當前筆者還在使用的 3C 產品也只剩下 E-M5 III 跟 Sony 第一代的 MDR-1000X 主動降噪耳機還在使用 microUSB ,在這時間點仍維持 microUSB 不免顯得過時。至於沒有雙記憶卡與加大電池容量就比較見仁見智。

▲中階機對相機品牌一直都是比較尷尬的產品,通常並非銷售主力、性能也不能凌駕頂級機型

OM System 並未針對 OM-5 為何沒有大刀闊斧的進行外型重新設計說明,筆者個人猜測可能是原本 E-M5 III 自產品企劃至上市的時間就已經花費較長的時間,畢竟當時也曾傳聞 E-M5 受到 E-M10 與 E-M1 上下夾攻產品定位模糊可能會被放棄,同時 E-M5 III 上市後又由於 E-M1 II 價格下殺導致初期銷售並未太亮眼。

▲電池完全沿用 E-M5 III 的 BLS-50

而 OM-System 當前的市場策略則是簡化產品線,集中在高價值機型,反而 E-M10 層級的入門級距由 PEN E-P7 承接, OM System 反而需要一款中高階機型填補 PEN E-P7 入門到 OM-1 旗艦的產品區間,但受限於目前數位相機市場前景不明,也不想投入太多開發資源與開發時間,故選擇沿用既有的機構、聚焦於升級電子元件提升影像相關表現。\

▲機身防水與耐候規格提升到與 OM-1 同級

不過 OM-5 雖在外觀機構未有變動,但對一些著重戶外拍攝的使用者應該會對其中一項規格提升有感,即是把機身的耐候性自基礎防潑水進一步提升到 IP53 ,以及確保 -10 度環境的運作能力;不過要注意的是 O-M5 在盒裝悄悄的移除 FL-LM3 隨機閃光燈,但相信多數需要使用閃光燈的消費者多半會另購而非使用仰賴機身電力的小出力閃燈就是。

來自 E-M1 III 下放的電子系統

▲電子系統來自前機皇 E-M1 III

如同 E-M5 III 在電子系統可說是緊湊版的 E-M1 II , OM-5 的電子系統也同樣來自前一代旗艦機 E-M1 III ,雖然 E-M1 III 已是 2020 年公布的旗艦機,然而也別忘了對於當時的 Olympus 而言 E-M1 III 也是一款無論是畫質或是對焦表現都有顯著提升的劃時代產品,如今同樣的性能凝聚在更精巧的機身之中,對著重拍攝機動性的戶外攝影者具有相當的吸引力。

▲相較 E-M5 III 的感光元件, OM-5 的元件在高 ISO 出色不少

OM-5 搭載的是與 E-M5 III 同為 20.4MP 的 4/3″ Live MOS 元件,並配有 121 點全相位對焦系統,不過引擎提升到 TruePic IX ,不僅提升影像處理的表現,同時也支援包括使用腳架輔助的 12 連拍的 50MP 高解析影像與手持高解析影像模式,並可搭配指定鏡頭進行星空 AF 對焦模式;錄影部分則具備 C4K 無限時間錄影,支援 OM-Log 錄影,另外還可支援針對手機觀賞的垂直方向錄影以及搭配 PC 、手機的免驅動視訊攝影機模式。

▲機身防手振差 E-M1 III 半級,但搭配鏡頭的混合防手振則達到相同的 7.5 級

此外,對追求戶外拍攝機動性的使用者, OM-5 的防手振進一步自 E-M5 III 的機身 5.5 級、搭配指定鏡頭 6.5 級提升到機身 6.5 級、搭配指定鏡頭 7.5 級,也表示拍攝者能夠在手持拍攝獲得更可靠的拍攝成功率,同時輔以 TruePic IX 影像引擎進一步提高可用 ISO 表現,也成為 OM-5 的魅力所在。

▲ OM-5 的臉部感測與眼部優先雖不及 OM-1 ,不過比起 E-M5 III 進步幅度相當高

相較 E-M5 III , OM-5 也導入升級版的進階臉部、眼部優先對焦功能,此功能對經常需要拍攝以人物為題材的使用者影響會相當明顯,畢竟傳統自動對焦若無法進一步判讀眼睛,在大光圈或是使用長焦鏡頭時,可能會導致自動對焦判讀的焦點偏離眼部,導致人物的五官清晰度不足,臉部與眼部判讀的正確性越高,也更能提升拍攝的成功率。

握在手上無感、看到照片有感的新一代緊湊機皇

▲此次搭配的鏡頭主要是 12-200mm

畢竟筆者本身自 2020 年起開始使用 E-M5 III 作為日常工作機,拿到 OM-5 並沒有感受太大的差異,畢竟 OM-5 握持在手中的人機介面、按鍵配置、操作選單幾乎都沒有太大的改變,甚至配色與蒙皮設計也完全相同,對於筆者而言少了拿到新產品的興奮感,但同時也不須適應即能順手操作 OM-5 。

▲能夠快速自動優先偵測人物對於捕捉動態人物相當方便

雖然操作上手沒有感受到太多的變化,不過一旦開始使用 OM-5 ,仍會感受到相當明顯的世代升級,例如此次筆者帶著 OM-5 參與高通於夏威夷舉辦的 2022 年 Snapdragon 高峰會,在類似的情境之下 E-M5 III 判讀人臉的速度較慢以外,像是透過偏長焦段拍攝舞台上走動的人物時,借助更精確的臉部與眼部辨識,也能避免將焦點對到背景上的問題。

▲高 ISO 可用度增加對於拍攝特定題材或是搭配非大光圈鏡頭可有效提升拍攝成功率

同時,照片的影像品質的提升也是令筆者相當滿意的,以往筆者在工作場合使用 E-M5 III 多半僅將自動感光度設定至最高 ISO 3200 ,不過 OM-5 則可放心的提高到 ISO 6400 使用,影像細節用於工作也不會有過於明顯的瑕疵。

▲其它拍攝的樣張

此外此次主要搭配的鏡頭是著重便利性的 M.ZUIKO DIGITAL ED 12-200mm F3.5-6.3 ,原本預期影像表現可能會遇到高倍率鏡頭常見的畫質下降問題,不過在多數拍攝的情境除了長焦段散景的油畫感比較明顯以外,細節與色彩表現都在可接受範圍,同時依賴相對於 16.6 倍焦段的小巧與輕盈的設計,搭配 OM-5 可靠的高 ISO 與防手振,筆者認為對於舞台拍攝是絕佳的組合。

令人願意帶出門的輕便、高品質系統

▲令使用者願意帶出門的系統才是好系統,規格反而是有一定水準就好

當初筆者會從主流的 APS-C 、全片幅系統轉戰 M43 ,就是因為考慮到攜帶系統外出使用的意願,畢竟相機與鏡頭功能再強大、影像品質再好,如果龐大與沉重到連攜帶出門的意願都沒有,也就失去購買相機的意義,當然每個人對於系統攜帶重量的容忍度不同,不過像筆者現在就會優先考慮攜帶的方便性而非壓倒性的畫質。

▲ OM-5 雖性能不及 OM-1 ,但考慮到機動性則全無對手

如果從影像品質與電子性能,目前 OM System 的頂峰無庸置疑的是 OM-1 ,畢竟全新設計的機身設計,更強大的新一代感光元件與引擎等,皆使 OM-1 相較 E-M1 III 有明顯的提升,然而 O-M1 終究是一款專業導向的產品,雖然相較性能相同的 APS-C 、全片幅體型還是精巧許多,然而真的要帶著上山下海仍稍嫌龐大,當然,價格又是另一個考量。

▲第一款冠上 OM SYSTEM 標誌的 OM-5 雖不是如 OM-1 驚天動地的破格怪物,卻也有著自己的個性與產品定位

OM-5 的優點可說是把體型大一號的 E-M1 III 近乎同級的電子性能濃縮在一個更為容易攜帶的機身內,只要搭配的鏡頭得宜, OM-5 能夠在戶外踏青、登山、旅遊等場合可靠的拍下精彩的回憶;當然 OM-5 也不是沒有缺點,例如較過時的 microUSB 充電介面、無法使用持續電源供電、握持感較為單薄等 E-M5 III 時代就存在的情況並未加以改善,但撇除這些地方, OM-5 可說是當前數一數二的高性能小型機身。

▲相機沒有絕對的強者,只有是否符合實際使用需求

如果把價位作為優先考量,如果追求的是專業級的操作手感,筆者認為 E-M1 III 包括機身手感、雙記憶卡槽與較大的電池容量等特色還是對專業使用者比較有吸引力;然而若是想要帶著相機上山下海紀錄生活與美景,筆者認為全新的 OM-5 滿足了兼顧影像品質、操作性、對焦性能與可攜性四大優勢,是戶外攝影絕佳的首選。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相關推薦
評論 抢沙发
头像
歡迎您留下寶貴的見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