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迭代的 AI 技術,除了加速產業進化幫助更多人享受到智慧化的生活,與此同時,也幫助學界的實驗室,受惠軟硬體設備展現更有效率的演算能力,助力教授的研究計畫事半功倍。
近期產學聯手案例,就是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姚智原副教授,使用 NVIDIA 的 Gefore RTX 4090 顯示卡、NVIDIA DGX 伺服器、CUDA 硬體架構、搭配 ROG Strix SCAR 18 高效能電競筆電,幫助他的生成式 AI 研究大有斬獲。
訓練電腦圖學 AI 模型更聰明!受惠算力提升而降低開發成本
多年來研究領域專注於電腦圖學、電腦視覺、擴增實境、人機互動的姚智原副教授,其研究項目不論是製造業工廠產線的瑕疵檢測,或是運用數位雙生(Digital twins)技術生成擬真的城市地景圖像,都需要預訓練大量電腦圖學資料給人工智慧模型,才能讓檢測辨識率或仿真精準度持續提升。
▲Photo Credit: NVIDIA
但如果把時間軸回溯五至十年前,當時 GPU 效能、軟體演算以及人工智慧繪圖等基礎設備不如現在的狀態之下,確實影響學界的研究速度及效率。
姚智原舉例:「當時研究比較偏向 Rule-Based(條件式)方法,需要研究者發現什麼條件後,逐一用 programming 方式把它實現出來。如果寫的程式有 bug,遇到某些特殊情境研究就 fail,很多時候需要人工一直檢查。自從人工智慧這一塊興起,加上算力達到一定程度,很多我們過去解不出來的圖像,例如瑕疵測檢,現在不僅能解出來,而且成功率越來越高。」
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慧,隨著給予的圖學資料越多,研究團隊也需要更「精實」的設備。姚智原就提到,「我們實驗室買了兩台 NVIDIA DGX、12 張 GeForce RTX 4090 顯示卡,以及搭配 ROG Strix SCAR 18 電競筆電,這類筆電搭載 NVIDIA GeForce 筆記型電腦 GPU,等於從硬體設備、模型訓練算力、到生成式 AI 圖像顯示,這幾個方面確實是研究單位現在不可或缺的工具。」
實驗室導入多個 AI 深度學習模型,助製造業、城市治理都受惠
有了基礎設備的加持,姚智原的實驗室也根據不同研究計畫,選擇相對應的深度學習程式框架,分別有 PyTorch、TensorFlow、NIM(NVIDIA 推論微服務),而深度學習模型之各項應用,包含圖像生成模型、三維圖像生成、視覺檢測…等,每個模型各肩負不同使命,並在各項領域上發揮舉足輕重的功用。
以生成式 AI 為例,姚智原的研究主要用來訓練國外車牌辨識,利用 Stable Diffusion 產生虛擬測試資料藉以強化檢測網路的精準度。而在製造領域也有產學合作的案例,特別是高科技製造業領域,隨著製造元件朝向精密化,更加仰賴 AI 辨識瑕疵品,而生成式 AI 近乎真實的虛擬合成測資,讓業者得以進一步調整參數以提升良率。「業界曾把我們的模型跟其他商業公司的模型做精度比較,發現學校訓練的成果表現更好。」姚智原補充說明。
▲Photo Credit: NVIDIA
至於三維圖像成像方面,這也是姚智原的重點研究之一,採訪時他直接展示利用 3D Gaussian Splatting 所生成出來的仿真「斗六市」城市地景。周邊的住宅建物、交通運輸、基礎建設等「如實」呈現在網頁上,而且手指輕動滑鼠,就能輕鬆轉變 360 度的觀看視角。
姚智原還提到,「十年前光是把一棟房子放大縮小光這個動作,畫面就會卡很久!隨著顯示卡跟 AI 運算技術持續提升,現在 TB 等級的資料量跑 3D Gaussian Splatting,搭配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顯示卡,一個斗六市的規模大約只要 30 分到 1 小時,就能得到所有點雲資料的高斯函數。這個應用對智慧城市的治理像是都更計畫就很有幫助,可以用實際畫面跟當地居民溝通。」
軟硬體整合發揮更大效能,CUDA 媲美小兵助攻平行運算
從教授的研究主題可發現其中的共同點,不論是國際車牌辨識、製造產線瑕疵檢測、或是用數位雙生技術輔助智慧城市,這些應用場景都仰賴多樣且量體龐大的訓練資料,才能提升深度學習模型的表現。而 AI 模型能時時保持強勁的效能,也跟 NVIDIA 研發的圖形處理單元之平行運算平台及程式設計模型 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有高度關聯。
有關 CUDA 的解釋,姚智原提到,「高性能 GPU 裡面需要成千上萬的小處理器在運作,這些小處理器可以想像成小兵,NVIDIA CUDA 裡面不僅小兵數量越來越多,而且這些兵力在收到指令之後,會自動各司其職去完成它的任務。這也是為什麼用 NVIDIA CUDA 來運算深度學習的模型,訓練效能跟準確性都可以獲得驗證。」
不過姚智原也強調一點,在跑 CUDA 的訓練時整個運算資源需要全開狀態,所以搭載的筆電必須散熱能力要非常足夠。目前實驗室使用 ASUS ROG Strix SCAR 18,這台筆電的機殼和主機板有重新設計,特別加入第三個風扇用來散熱 GPU 及 VRAM,可避免在跑資料時遇到過熱問題機。另外,有時教授也需到產學合作的場域進行 AI 模型示範說明,受惠 ASUS ROG Strix SCAR 18 採用 NVIDIA DLSS 3、Ada Lovelace 架構和 Max-Q 技術,即使到現場跑模型,依然能完全釋放圖形的運算能力,讓每次簡報都能順利完成。
至於現在實驗室正在執行哪些研究項目?姚智原提到兩個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 AI 研究。第一個針對自駕車的交通測試,若能獲得更多違規、肇事者的駕駛行為資料,就能模擬車禍腳本,有助於在實際道路避免災害發生。另一個是水質檢測,幫助企業在排放廢水以及回收過程,透過 AI 快速辨識出,水質內是否參雜有害的微生物。
而這些研究也與 CUDA 平台息息相關。因為 CUDA 可以讓開發人員在筆記型電腦、電腦、工作站、伺服器和嵌入式裝置中存取 GPU,隨時隨地執行相同的 CUDA 程式碼。姚智原最後肯定表示,「對我們開發者來講,很多東西都是基於 CUDA 進行撰寫程式碼,加上 CUDA 的效能表現確實很令人驚豔,讓我們開發團隊對它的依賴度可說是越來越高。」
▲Photo Credit: NVIDIA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