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L在2023年推出的旗艦真無線耳機JBL Tour Pro 2首度導入結合觸控螢幕的充電盒,使用者不再需要解鎖手機開啟app即可透過觸控螢幕控制耳機多數的功能;JBL後續擴大於真無線耳機使用帶觸控螢幕充電盒的產品線,並於2024年宣布新一代旗艦真無線耳機JBL Tour Pro 3,除了延續結合觸控螢幕並進行升級的充電盒,也首度使用混合雙單體技術,同時充電盒本身還帶有驚喜的類比轉數位音訊傳輸與Auracast廣播功能。
螢幕更大、功能更豐富的充電盒
▲右邊為標準包裝,左邊為代理商同步借出的JBL禮包展示盒
▲盒裝內耳機與矽膠耳塞都放置在透明盒內
▲JBL禮包盒裝則是把內容物以更精緻的方式擺放,當然這是筆者把原本盒裝物重新裝進禮包內並非收到兩組
▲盒裝提供一條短USB Type-A轉Type-C充電線、一條雙頭USB Type-C長充電線與3.5mm立體聲轉USB Type-C線
▲首次配對免不了需要韌體更新
2023年推出的JBL Tour Pro 2首次在充電盒添加外螢幕,並提供可透過外螢幕操作多項耳機功能的設計,而全新的JBL Tour Pro 3將外螢幕增加至1.57吋,除了增加螢幕的可視性,操作起來也更為順手;不過JBL Tour Pro 3充電盒的亮點不僅於此,此次盒裝提供一條3.5mm立體聲端子轉USB Type-C的神祕線材,能夠將類比裝置的音訊透過JBL Tour Pro 3的充電盒作為中介並以無線方式傳遞至JBL Tour Pro 3的耳機。
▲如果未看說明書應該會對這條3.5mm立體聲轉USB Type-C線感到疑惑,另外由於此模式為不具通話的單向功能故線材為TRS立體聲而非TRRS四極
▲充電盒即可切換為類比輸入模式
或許只看功能描述可能無法理解JBL Tour Pro 3充電盒這項類比音訊轉無線的用處在哪,不過筆者舉幾個例子應該可以說明這項設計的優點;例如使用電視收看節目想搭配耳機但又不想要繁瑣的藍牙設定,或是使用電腦聆聽音樂但不想受限於音質受限的SBC編碼,或是在國際會議使用口譯機聆聽翻譯,或像筆者在先前海外差旅想觀看機上電影,就能利用JBL Tour Pro 3充電盒這項類比轉無線功能使用JBL Tour Pro 3的耳機聆聽音訊。
▲只要透過充電盒類比轉無線功能,即可在飛機上使用JBL Tour Pro 3觀看影視系統(不過要記得攜帶飛機上的雙3.5mm轉立體聲轉換)
不過要注意的是JBL Tour Pro 3的類比轉無線功能僅有單向的音訊聆聽功能,並不包含通話功能,故如果是要進行視訊會議或是遊戲直播就無法發話;不過除了類比轉無線以外,JBL Tour Pro 3的充電盒還能進行Auracast廣播,只要切換到Auracast廣播模式,其它支援Auracast連接的耳機都可接入JBL Tour Pro 3的充電盒聆聽聲音,像是多人一起觀看電視、聽音樂廣播或是聆聽同步口譯就相當的方便。
▲充電盒觸控螢幕就可控制多數的耳機功能
▲可切換SILENTNOW模式使耳機不播放音樂直接啟動降噪作為電子耳塞
▲充電盒當然也可直接調整音量
JBL Tour Pro 3的充電盒的快捷功能與先前大致相同,絕多數原本需要使用app的功能都可在充電盒螢幕進行基本操作,舉凡音樂播放的控制、EQ切換、空間音訊設定等,只有一些比較細項的設定如進行自定義EQ、Personal-Fi個人化音質等還是需要透過app,此外較少用的功能也能自app選擇不顯示在充電盒,避免選單過於繁瑣;不過筆者還是要抱怨JBL的app與耳機的連接速度偏慢,導致除非不得已否則筆者傾向在充電盒進行功能換。
JBL首款採用圈鐵混合單體的旗艦真無線耳機
▲採用圈鐵混合配置,平衡電樞單體是使用側出式
除了進化的充電盒,相較前一代JBL Tour Pro 2,JBL Tour Pro於單體技術及數位聲學同樣有所突破;JBL Tour Pro 3一改JBL真無線耳機使用純動圈的方式,使用10.2mm動圈搭配平衡電樞單體,依據官方的結構示意圖,JBL Tour Pro 3為了使結構更為緊湊搭配側出式的平衡電樞單體,同時側出式平衡電樞單體相較傳統平衡電樞單體能使發聲開口與振膜發聲方向一致,不像傳統平衡電樞單體的聲音還經過反射,進一步提供更清晰的聲音。
▲JBL應用程式連接到耳機需要一點時間,所以除非需要深度設定否則筆者多半使用充電盒切換功能
▲一年過去了app依舊只支援簡體中文(苦笑)
▲針對原廠耳塞提供矽膠與海綿耳塞兩種模式,換第三方耳塞建議可比對兩者差異再選擇
▲筆者覺得JBL Tour Pro 3適合利用EQ增強聆聽體驗,否則預設的調音扣除低頻以外有點過於理性…
▲在ACC模式能夠提供漏音補正,對於耳型因素無法完全密閉的使用者相當有幫助
▲白噪音的放鬆音樂放在其它欄目
▲由於JBL Tour Pro 3支援Auracast廣播模式,故可以透過app引導連接到其它Auracast發射源
此外JBL Tour Pro 3可搭配官方應用程式(可惜目前仍僅支援簡體中文不支援繁體中文)使用Personal-Fi進行音質微調,透過引導式與感測器進一步針對個人的耳型、聆聽喜好進行調音;此外JBL Tour Pro 3也同樣支援空間音訊與頭部追蹤模式,可在聆聽現場演奏音樂或觀看電影進一步強化立體感。
▲官方耳塞為橢圓形並帶有防塵網孔
▲安裝時耳塞的凹槽需與耳機貼合
JBL Tour Pro 3的結構設計採用帶有耳桿的設計,噴嘴為橢圓形設計,並搭配橢圓形的耳塞設計,其耳塞帶有定位凹槽,可確保配戴耳機時減少因為耳塞位置不正確產生的漏音;此外值得注意的是JBL Tour Pro 3除了提供矽膠與海綿耳塞,應用程式還可因應使用的耳塞材質進行切換,尤其對於使用海綿耳塞選擇對應的模式能夠避免聲音因海綿特性變的低頻肥厚與模糊的問題,另外由於此設定是依據JBL原廠耳塞,若搭配第三方耳塞也建議比對兩種風格的差異。
音質清晰純淨、低頻強勁依舊
▲雖然改為雙單體技術但重量比前一代略輕半克
JBL Tour Pro 3的配戴感與前一代相當類似,畢竟皆是橢圓耳塞搭配帶有耳桿設計的組合,此外雖然採用雙單體配置,不過單耳重量反而從6.1克減少至5.6克,0.5克的重量說多不多,不過或多或少也進一步減少配戴的重量感;另外對於筆者的耳型,往往搭配橢圓耳塞於右耳較容易產生密合不佳的問題,如使用前一代的JBL Tour Pro 2無論更換盒種尺寸的耳塞都還是會遇到右耳密合度不足的問題,不過JBL Tour Pro 3在經過微調後能夠在app偵測呈現密合。
▲JBL Tour Pro 3的調音與前一代相似為中性但低頻較為強烈,不過清晰度提升不少
至於音質部分筆者認為JBL Tour Pro 3大致延續JBL Tour Pro 2清晰通透的特性,不過也同樣強化低頻的聽感,但並非爆量失衡的大片低頻,而是呈現低頻的轟鳴;也許是單體配置經過升級,或是人耳容易聽見的中頻改由平衡電樞單體呈現,細膩度有比較明顯的提高,至於音場表現也是中規中矩,可以說JBL Tour Pro 3的音色表現有著細膩、中性並且能夠久聽的特色,不過對聽習慣專攻流行音樂或是重低音的玩家可能會覺得無趣一些。
▲切換LDAC除了耗電量以外也會影響一部分功能
不過JBL Tour Pro 3畢竟是高階真無線耳機,本身就有豐富的軟體定義音訊功能,仍可利用預設的EQ、Personal-Fi調整風格,此外筆者認為即便是單純聆聽音樂,也可嘗試開啟固定相對空間的空間音訊功能使音場更為寬闊,也能有種彷彿在使用大耳罩耳機的錯覺。如果更進一步追求細節則建議切換至LDAC編碼,雖然會少了一部分音場增強功能,不過只要聆聽CD音質以上的音樂就能感受聲音的延續更為細膩、低頻的表達感更札實。
▲主動降噪表現出色,風切的處理也相當合宜
另外畢竟JBL Tour Pro 3是一款具備主動降噪的旗艦級真無線耳機,故筆者也在搭機自台灣飛往日本的經濟艙體驗在高噪音環境的降噪,筆者認為若以矽膠耳塞則降噪的性能略遜於Sony WF-1000XM5,不過換成海綿耳塞就不會落差太多;此外在戶外走動時,筆者最在意的抗風切表現也相當出色,能夠盡量降低風切聲產生的不舒適聽感與減少聲音,且也不需刻意選擇模式,僅需使耳機自動依據環境處理。
除了音質提升還有更多附加價值
▲JBL Tour Pro 3本身的音質確實有達到近萬元等級的水準,在競爭激烈的情況希冀透過充電盒提高附加價值
到底拿出手機設定耳機功能方便,還是透過充電盒操作耳機功能方便,這是在選擇JBL Tour Pro 3之前最先需要想清楚的一點;單論音質表現,筆者認為JBL Tour Pro 3對比前一代確實有一定的進步,筆者認為面對7,000元至8,000元等級的真無線耳機應該是沒問題,但JBL Tour Pro 3價格也進一步達到近萬元等級,單純只追求聲音表現還是有些溢價。
▲充電盒的附加功能是JBL Tour Pro 3獨一無二的特色
筆者認為JBL Tour Pro 3的價值除了音質以外的價值是來自充電盒的附加功能,這也是目前市場上沒有其它競爭對手提供的功能,且除了原本的耳機功能控制,還多了類比轉無線與Auracast發射站的功能,進一步使耳機能在更多的情境使用;筆者認為以聲論價JBL Tour Pro 3的音質、降噪表現確實有達到其價格帶應有的表現門檻,不過並未有絕對壓倒性的優勢,但充電盒的額外功能至今還是沒有對手的。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