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在 AM5 平台的首波處理器提供 4 款 X 系列產品,繼先前評測過市場最受歡迎的 12 核 Ryzen 9 7900X 後,這次則將測試首波最入門、但也是主流市場中流砥柱的 6 核心 Ryzen 5 7600X ,此外搭配微星 MSI B650M MORTAR WiFi 主機板,畢竟以 Ryzen 5 7600X 的價格搭配 X670 系列主機板,不免有殺雞焉用牛刀的感覺。
相較上一代架構、快取、時脈皆有所提升的 Ryzen 5 7600X
▲ Ryzen 5 7600X 具備 6 核 12 執行緒, Boost 時脈達 5.3GHz
AMD Ryzen 5 7600X 採用 Zen 4 架構,為 6 核心 12 執行緒產品,屬於單一 CCX 的處理器,提供 6x1MB = 6MB L2 快取與 32MB 的 L3 快取,並具備 4.7GHz 的基礎時脈與 5.3GHz 的 Max Boost 時脈, TDP 為 105W , Max Socket Power 則是 142W ,預設安全溫度與其它首波 AM5 處理器同樣設定在 95 度,盒裝則未提供散熱器,消費者須另行購買。
雖然 Ryzen 5 7600X 基本架構看似與前一代的 Ryzen 5 5600X 類似,然而借助 Zen4 架構的改良,以及再 CPU 主要晶粒使用 5nm 製程與搭配包含雙核 RDNA 2 GPU 的 6nm I/O 控制器,基本體質大幅提升,尤其基礎時脈與 Boost 時脈大幅提升,也進一步換來顯著的最大效能提升,只不過代價就是 TDP 也一併自 65W 飆高至 105W ,但其實對選擇 X 級處理器的消費者並不是大問題。
在介紹此次搭配的 MSI B650M MORTAR WiFi 前,也簡單敘述 AMD 當前的主機板晶片配置; AMD 目前在 AM5 平台提供四種晶片層級,包括 X670E 、 X670E 、 B650E 與 B650 ,其中 B650E 是直至正式發表後才出現的晶片平台;以設計架構來說, X670E 與 X670 屬雙晶片結構,可徹底發揮 AM5 平台的 44 路 PCIe 通道,而 B650E 與 B650 則為單晶片,僅支援 36 路 PCIe 通道。
X670E 與 B650E 相較 X670 與 B650 的主要差異是強制要求具備 PCIe 5.0 通道,兩款平台皆最高支援 24 路 PCIe 5.0 通道, X670 則預設提供 8 路 的 PCIe 5.0 通道,但比較模糊地帶的是 B650 規格上雖不支援 PCIe 5.0 通道,但在規範上仍「可選」提供 PCIe 5.0 通道。註: CPU 提供的顯示卡直連 PCIe 5.0 x 16 不包括在晶片的通道總數。
中流砥柱的 MSI B650M MORTAR WiFi 主機板
▲ MSI B650M MORTAR WiFi 是微星 B650 晶片中高階的 M-ATX 主機板
▲採用機甲感的造型散熱片
▲提供前 USB 3.2 Gen 2 Type-C 前置輸出
在 MSI 微星此次推出的 B650 系列主機板中, MSI B650M MORTAR WiFi 可說是在規格與價格取得相當平衡的一張主機板,也相當受到精打細算的玩家的喜愛,採用 M-ATX 規格亦可搭配精巧的機殼,兼具 ATX 主機板可安插 4 條記憶體的優點,相對 M-ITX 則有更好的易安裝性,畢竟已目前新一代高階顯示卡動輒 3 埠以上的設計,考慮到搭配中高階規格硬體, 17×17 的 M- ITX 在尺寸上也越來越不佔便宜 。
▲ CPU 為雙 8 Pin
▲採用 12+1+1 相供電,搭配大型散熱片
▲兩條 M.2 皆使用免螺絲的扣具固定,屬貼心功能
▲兩條 M.2 插槽均無底部的散熱片,搭配雙面顆粒 SSD 時建議補上反面散熱片
MSI B650M MORTAR WiFi 採用 12+1+1 相數位 PWM 供電,對於非重度超頻玩家已相當充裕,搭配此次 Ryzen 5 7600X 可進行一定程度的小幅超頻使用也不會造成負擔,同時也在供電配有加大的 VRM 散熱片,並為兩條 M.2 插槽提供版載散熱片,值得讚賞的是 MSI B650M MORTAR WiFi 的 M.2 插槽採用免螺絲的快拆扣具,免去固定 M.2 SSD 時小型螺絲容易掉落的問題。
▲ SATA 共 6 組,其中 4 組 90 度轉向
而 MSI B650M MORTAR WiFi 並未提供 PCIe Gen 5 插槽,但除了提供 1 路的 PCIe Gen 4.0 x16 的顯示卡插槽外,兩條 M.2 儲存插槽也全為與 CPU 直連的 PCIe Gen 4 規格;另外兩路的 PCIe 插槽則分別為 PCIe 3.0 x1 與 PCIe 4.0 x4 ,可供連接如音效卡、擷取卡或是額外的 SSD 擴充卡使用,另外還有 6 路(其中 4 路轉向 90 度)的 SATA 6Gbps 插槽。
▲後方 I/O 配置,最右的圓孔為免 CPU 的 USB BIOS 更新按鍵
▲前面板的 19 Pin USB 3.2 Gen 1 插槽轉向 90 度
▲音效方案為 ALC4080
背板輸出則包括 4 個 USB 3.2 Gen1 Type-A 、 3 個 USB 3.2 Gen2 Type-A 、 1 個 USB 3.2 Gen2x2 Type-C ( 20Gbps ),還有 Realtec RTL8125B 2.5Gbps 乙太網路、 AMD Wi-Fi 6E , DisplayPort 1.4 、 HDMI 2.1 等;至於音效提供 7.1 聲道的 Realtec ALC4080 方案。另外前置輸出除了 4 路 USB 2.0 、 2 路 USB 3.2 Gen1 Type-A ( 19 Pin )以外,還提供 1 路 USB 3.2 Gen2 Type-C 擴充埠。
對遊戲玩家是相當優異的投資報酬率
此次的測試是搭配 Kingston Fury Beast 6000MHz DDR5 記憶體, Kingston FURY Renegade 2TB SSD ,以及 NVIDIA RTX 3070 創始版,散熱器則搭配 MasterLiquid ML360R RGB水冷散熱器。另外值得注意的 MSI B650M MORTAR WiFi 在 PCB 有標示以第二條與第四條 DDR5 插槽為優先使用,若首次開機將記憶體插在第一與第三條會有很高機率持續卡在記憶體檢測程序。
▲基本測試軟體表現
雖然以往無論是 AMD 或是 Intel ,「 5 」系列的產品多給人不上不下的感覺,但那樣的情況應該是最高 4 核心時代給人的刻板印象,實際上隨著 AMD 挑起核心數量戰爭後,具備 6 核心、 12 執行緒的 Ryzen 5 系列對於精打細算的玩家可說是中庸而務實的選擇。畢竟目前遊戲對多核 CPU 的利用率仍不算好,超過 4 核心以上主要是對於執行背景或同步多工有較大的幫助,若以純遊戲玩家而言, 6 核多數的情境已相當夠用。
▲搭配中高階顯示卡的遊戲效能相當充裕
拜 Zen 4 架構、新製程加持, Ryzen 5 7600X 的表現確實顯著領先上一代同級的 Ryzen 5 5600X ,由於指令級升級、加大快取與時脈的提高,甚至整體戰力還能與 Ryzen 7 5800X 抗衡,確實也是與前一世代的有感提升。
▲設定在 5.4GHz 的效能
▲雖一度超頻至 5.25GHz ,不過開啟其它測試軟體後即自行關機無法再繼續…
同時筆者在 BIOS 內藉由將預設電壓調高至 1.365V ( 主機板預設電壓不足 1.3V 超頻後穩定性不高),嘗試開啟 per CCX 模式進行超頻,然而較穩定的運作時脈約略為 5.4GHz ,僅比預設略高,再向上拉高時脈即可能在開機後執行軟體即關機,筆者嘗試將電壓提升至 1.4V 也同樣在開啟軟體過程即關機,在目前的狀況以 Ryzen 5 7600X 超頻獲得的效益並不明顯,但也可能是筆者手中的處理器體質不佳,或在設定上的失誤所致。
表現出色,但新對手也不是省油的燈
▲ AM5 這一代的提升固然有目共睹,只不過 AMD 應該沒料到 Intel 用簡單暴力的方式獲得顯著的效能提升
當然如果競爭對手只是 Intel 前一代的 i5-12600K 確實毫無懼色,只不過若對上甫問世的 i5-13900K 就會比較頭痛一些,因為 i5-13900K 使用簡單暴力的方式提高效能,在藉由提高預設時脈、增加快取與添加一組 E-Core 之後,整體戰力也獲得相當程度的升級。同時目前 AM5 平台僅能搭配 DDR5 記憶體也使建置成本不得不偏高。
可預期的是由於整體系統建置成本的關係,導致此次 AM5 平台除了具實體多核心優勢的 Ryzen 9 7900X 以外都腹背受敵,撇開台灣目前 AM4 平台高階處理器提前售罄的情況, Ryzen 5 7600X 除了 Intel 兩世代的處理器以外,還得應付包括前一代高一階的 Ryzen 7 5800X 的夾擊,而主流價格帶的消費者又格外著重整體成本,也使得 Ryzen 7 7600X 定位略顯尷尬。
▲無論對比自身前一代或是競品前一代同級產品確實效能提升不少,且也合乎主流遊戲玩家撐起 GPU 的效能表現
不過撇開只論 CP 值的角度,從整體的使用體驗, Ryzen 5 7600X 絕對是物有所值的產品,在其價格帶具備比自身與競爭對手前一代同級產品更出色的效能表現,對於偏好 AMD 的玩家也不需擔心效能與相近價位的競品有難以跨越的落差,無論單執行緒或是多執行緒都深具競爭力。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