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混音工程師楊敏奇大讚Sony MDR-M1是他全新音樂製作利器,舒適度、音質、細節全面壓倒MDR-7506

Sony兩款主攻專業聲音內容製作的新世代監聽耳機MDR-MV1與MDR-M1都未在上市大張旗鼓的宣傳,而是與獲得金曲獎肯定的知名混音工程師楊敏奇合作,以他自錄音、監聽、混音工程的角度進行分享。由於楊敏奇現在專注在360空間音樂工程,故Sony在2023年推出的MDR-MV1就成了他現在進行混音的重要參考公局,隨著號稱以新世代MDR-7506為目的的MDR-M1推出後,楊敏奇表示MDR-M1儼然已成為他新一代的錄音的參考基準耳機,同時與MDR-MV1進行互補。

▲左方背開放設計的MDR-MV1是楊敏奇進行360空間音樂工程的利器,而MDR-M1則足以視為大幅進化的MDR-7506

楊敏奇表示,他自學生時代長期使用MDR-CD900ST與MDR-7506,專注於人聲中頻的MDR-CD900ST與表現全面的MDR-7506相互配合,是他一路以來熟悉的工作好夥伴;故Sony推出與日本Sony Studio共同開發的日本市場限定版MDR-M1ST封閉式監聽耳機時,他很興奮的在第一時間設法購入,不過MDR-M1ST的特性卻讓他相當失望,因為作為監聽工具而言,MDR-M1ST的音場遠比MDR-7506狹窄,但同時卻比著重在中頻人聲的MDR-CD900ST有過於完整的三頻資訊細節,於表演者使用、錄音工程監聽資訊過多反而容易混亂,用於混音後製工程則缺乏正確的空間位置,很快MDR-M1ST就被他打入冷宮。

▲MDR-M1的調音方式與日本當地限定的MDR-M1ST截然不同

反而是日前推出的MDR-MV1對於他當前主要的360空間音樂製作是出色且實用工具,MDR-MV1一方面有著詳細的細節,同時還有正確的音場定位,現在是楊敏奇在進入空間錄音的混音工程當中經常作為初期評估的重要工具;不過畢竟MDR-MV1採用半開放設計,容易受到環境的干擾,尤其是提供給表演者使用時還是無法取代封閉式的MDR-CD900ST或MDR-7506在工作流的定位。

▲楊敏奇表示MDR-M1ST音場窄、資訊量大反而不利於他的工作需求,但MDR-M1完全滿足他對音樂工程的需求

雖然MDR-MV1的表現讓楊敏奇大為讚賞,但或許是MDR-M1ST給了楊敏奇不好的第一印象,當他再次收到Sony邀約進行封閉式設計的MDR-M1的提前體驗時,他還是稍有遲疑,甚至抱持著淺嘗即可的心態,不過戴上耳機簡單的試用後他被MDR-M1的調音吸引,同時也大讚MDR-M1如同Sony聲稱是足以稱為新世代MDR-7506的產品。

▲楊敏奇表示MDR-7506的尖銳癖性不利於長時間使用,但對表演者反而可增添信心

楊敏奇笑著說,MDR-7506有一個特質是有著較為尖銳的聲音,以監聽混音與後製工程人員的角度是不利於長期使用,但對於錄音室的歌手卻反而因為從耳機傳來的聲音被銳化使他們信心大增。而MDR-M1有著近似MDR-7506的調性、但全面從聽感與配戴大幅改善,不僅有著舒適而厚實的耳罩與出色的頭頂支撐感,整體重量也比起MDR-7506略為輕盈,更助於表演者與工作者長時間使用。

▲MDR-M1相較MDR-7506細節表現更好、甚至可聽見次頻,但反而更為耐聽

更重要的是MDR-M1還在比起MDR-7506更豐富的細節表現的前提更為耐聽,雖然MDR-M1足以使他輕易的以不算高的監聽音量找出聲音中所有的細節,如表演者吞口水、演唱的細微瑕疵,原本使用背開放式MDR-MV1時已經比起MDR-7506更好聽到細節,不過換成MDR-M1則更輕鬆不費力。然而即便細節資訊豐富,甚至還可輕易聽見MDR-CD900ST與MDR-7506無法呈現的次頻(次聲波),但MDR-M1卻不會造成明顯的音壓或高頻的穿刺感,他可以放心的使用MDR-M1進行比以往更長時間的混音與後製工程。

▲Sony請到專業小提琴家現場演出,可體驗現場聆聽與自耳機監聽的絃樂器細節差異

楊敏奇也提到,MDR-M1對他而言最大的優點就是熟悉度與可信賴度,雖然他從事音樂工作以來也使用過不少品牌的監聽耳機,雖然楊敏奇沒有對於特定耳機的偏執,他甚至還有超過40款不同品牌的耳機供鑑賞以及完成調音後的實際聽感模擬(不過楊敏奇表示現在最適合評估的基準是AirPods系列耳機),然而MDR-CD900ST與MDR-7506仍是他最熟悉的工作夥伴,雖然MDR-M1還是與MDR-7506不盡相同,不過他仍能感受到調音與特質的傳承感,當他從熟悉的MDR-7506轉換到MDR-M1完全不須重新適應。

▲Sony也請到專業薩克斯風表演者,感受MDR-M1呈現的銅管樂器

此外,對於錄音工程,MDR-M1的機構與可維護性也使他更為放心,因為以往MDR-7506、MDR-CD900ST在長時間使用不免發生各式的損壞,如耳罩破損、頭帶坍塌與合成皮革脫落,或是固定式的線材因各種原因接觸不良,最後只能重新買一支耳機;但MDR-M1將耳機線材使用可分離的設計,加上後續Sony也將提供耳罩耗材零件,他能更放心的使用。

▲MDR-M1能輕易的辨別歌手歌唱的吞吐,並找出不明顯的口水聲、語癖等小瑕疵

在講座分享活動的後半段,Sony也透過現場表演的方式使音樂領域相關的專業工作者、媒體體驗MDR-M1在各種情境的表現,筆者也帶了個人持有的MDR-M1ST進行簡單的比較;Sony一共邀請專業的小提琴家、薩克斯風演奏家、歌手、配音員現場表演,最後搭配兩首楊敏奇製作的原聲配樂供體驗。

▲透過MDR-M1聆聽配音員現場表演更能體會專業配音員被稱為聲音的變色龍的原因

雖然MDR-M1與MDR-M1ST的細節、調音方式有一定的相似性,然而MDR-M1有些像是處在小坪數的聆聽空間,雖然空間不算大但是立體感與層次分明,而MDR-M1SST則像是幾乎貼著喇叭聆聽內容,尤其是聽到楊敏奇的兩首配樂時還會出現平面感,但優異的分離能力導致資訊細節完整又反而使聽感產生嚴重的毛躁。

▲MDR-M1對於習慣MDR-7506的用戶能夠沒有轉換的陣痛期,同時提供更可靠、更耐聽且更容易找出聲音細節的表現

在獨奏與純人聲的部分,MDR-M1與MDR-M1ST皆能清楚的聽見包括吞吐、與收音麥克風的距離變化、演出語癖等細節,不過MDR-M1更為立體鮮明,而MDR-M1ST則是把所有的細節逼至最前方,若以需求而言,以相同的前端MDR-M1ST即便是這類單一樂器或純人聲情境都會需要更小的音量,避免出現較大的音壓感,反而MDR-M1能輕鬆的聆聽至最後。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評論 抢沙发
头像
歡迎您留下寶貴的見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