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ROG Strix LC III 360 ARGB一體式水冷評測,升級Asetek Gen7 v2幫浦、磁吸冷頭飾蓋電競之眼不再歪一邊

目前CPU一體式水冷幾乎成為中高規格個人電腦的主流散熱方式,畢竟相較空冷散熱氣,一體式水冷相對能解決新一代處理器執行時的持續發熱,華碩ROG也自多年前開始投入自有品牌一體式水冷,其中價格相對親民、被俗稱為飛龍的ROG Strix LC系列更是其中的中流砥柱,近期華碩也推出新一代的ROG Strix LC III系列,此次華碩提供當中的ROG Strix LC III 360 ARGB進行開箱體驗。

▲盒裝設計較以往縮小

▲盒裝縮減的關鍵是裡面自纖維材質(而且多半有一股特殊的味道)收納槽改為厚紙板隔間

ROG Strix LC III系列相較前一世代的ROG Strix LC II系列主要更新水冷頭的幫浦與水冷頭造型,此外搭配的風扇也同時更新,冷排則沿用設計,而像是此次評測的ROG Strix LC III 360 ARGB將水管長度自380mm延長到400mm,對於中大型機殼的安裝有更多的彈性;另外盒裝設計也相對緊湊,以厚紙板隔出的收納空間取代較常見的棕色纖維收納座,相較之下可透過將厚紙板摺疊以更不佔空間的方式保有完整盒裝。

▲主要改變的地方是幫浦、磁吸冷頭風扇

▲配件大致上與前一代相同,扣具與底座直接提供支援LGA1700的新式配件(註:上一代需申請)

從外型來看,ROG Strix LC III 360 ARGB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水冷頭造型設計,相較前一代的設計,ROG Strix LC III 360 ARGB的冷頭明顯長高不少,最主要的原因即是ROG團隊為ROG Strix LC III系列的水冷頭導入磁吸上蓋設計,透過磁吸方式,ROG Strix LC III系列上蓋的ARGB光效電競之眼可依據喜好轉向。

▲冷頭造型設計,水管規格較前一代多了2公分

▲冷頭飾蓋採用磁吸,可依據冷頭安裝方式輕鬆轉向

水冷頭飾蓋可轉向乍聽之下好像不太重要,畢竟若原本水冷頭與扣具就能夠透過底下的卡扣進行轉向,然而搭配一些主機板以及記憶體時,有時會不得不因為與水管產生干涉使方向受到限制,導致上蓋的電競之眼不得不歪一邊,試想若一台搭配透明側板且內部整線完整的電腦,但水冷頭上的圖案卻歪一邊,豈不成為遺珠之憾?ROG Strix LC III系列的冷頭改為可轉向設計,也有助使系統安裝更為全面。

▲不知為何但華碩仍堅持使用USB 2.0作為冷頭RGB的發光與控制管理方式,一般都是利用主機板的ARGB插針居多

此外ROG Strix LC III系列的水冷頭仍延續傳統,將ARGB同步使用主機板上的USB 2.0面板插座,同步用的USB 2.0連接線亦與飾蓋連接,在安裝整線也相較以往簡便,不過相較其它品牌的燈號多採用標準ARGB插針,華碩仍維持使用USB 2.0面板插座是比較獨特的,尤其若搭配空間有限的ITX主機板,也可能將唯一一組USB 2.0面板插針佔用,可能會導致前面板無USB可用的情況。

另外對於散熱性能影響比較大的則是冷頭幫浦與風扇,ROG Strix LC III 360 ARGB將幫浦升級到Asetek Gen7 V2版本,同時也導入新型的冷板架構,根據官方說法,在每100W散熱效能可有效降低約0.5度溫度,雖然看似影響不大,但對於現行動輒瞬間能耗超過250W以上的高階CPU也或多或少有幫助。

▲新式風扇最高轉速調降為2,200rpm

▲新風扇的風力與靜壓較前一代低一些

▲帶有造型的橡膠減振塊,不過螺絲孔底下不再能用於藏線與整線

▲側面帶有電競文字

另外ROG Strix LC III 360 ARGB搭配的12公分風扇也是與前一代搭配的ROG STRIX FAN MODEL 12 ARGB不同,全新的ROG STRIX AF-12S ARGB FAN不僅外框設計不同,就連轉速設定也不同;ROG STRIX AF-12S ARGB FAN不再於四邊內縮,外觀已不會看到裸露的螺絲紋路(但相對也無法利用小空間整線),側邊還有著與當前ROG產品相同的電競文字,若機殼側面會透出水冷散熱器,就可把帶有電競文字的一面朝外,提高系統的一致性。

▲360冷排設計大致與前一代相同,上方避免鰭片刮傷的保護蓋要記得拆卸

▲冷排側面有ROG標誌

▲風扇轉速較前一代低、性能看似變差,但實際使用影響不大且明顯安靜

同時ROG STRIX AF-12S ARGB FAN最大轉速也自前一代達2,500轉下修到2,200轉,最大噪音也依此自37.6dB(A)減少為36dB(A),相對安靜不少,不過連帶使氣流自80.95 CFM降為70.38 CFM,靜壓則自5.0 mmH2O減少為3.92 mmH2O,帳面性能規格多少受到影響,但考慮到一般遊戲用個人電腦在遊戲時CPU滿載的情況不像創作者應用那麼高,這樣的規格應該還是足以應對日常使用情境。

帳面數據再漂亮,沒上機測試還是說不準,筆者此次搭配的是ROG Z790-F GAMING WIFI II主機板,Intel Core i9-14900K處理器,以及美光Crucial DDR5 5600 16GB x 2記憶體;安裝的方式與先前的ROG Strix LC系列大致相同,不過由於冷頭飾蓋採用磁吸式設計,可以在安裝前先取下,待安裝好冷頭主體後再蓋上。

▲AI OC達到3核6.2GHz、五核5.9GHz、全核5.7GHz的表現

▲全核偶而會一瞬間自5.7GHz掉到5.6GHz

▲透過3D Mark的CPU測試瞬間會達到90度

但多核滿載多會出現在如多媒體影像編輯、專業繪圖等CPU較吃重的情況,筆者認為在正常使用下ROG Strix LC III 360 ARGB是足以提供相當的穩定性。另外利用華碩主機板內建的自動智慧超頻功能,在裸機環境則可得到P-Core三核心最高6.2GHz、5核心5.9GHz與全核5.7GHz的建議數字,相較預設的最高6GHz也算是一定的提升,雖仍可進一步挑戰手動達到更高時脈,但筆者認為更高的時脈的能源轉換效益已不高,個人不太建議。

▲在CPU-Z壓力測試開始會瞬間達到89度左右,不過一段時間後約會穩定在86度前後

透過監控軟體,可看到ROG Strix LC III 360 ARGB在處理預設最大功耗就達到300W的i9-14900K還算是游刃有餘,可全核5.5GHz穩定運作,不過就如同多半消費者熟知的情況一樣,在極端多核滿載的情況溫度仍舊會卡到安全保護牆,以CPU-Z內建測試開啟壓力測試,在核心達99度時,最終約維持表面測溫點85度。

▲可能是風的流向或其它因素,較前一代產生的風噪減少許多

不過相較前一代產品,ROG Strix LC III 360 ARGB在使用時最大的差異應該是風扇的運轉噪音,雖從帳面數據滿載情境的噪音值降低幅度僅不到2dB,但畢竟水冷系統的噪音不光只取決於風扇,包括風扇吹拂過冷排鰭片也會產生風噪,或許風的流動方式有所變化,減少風貫穿冷排鰭片產生的噪音,最終使得高負載噪音明顯變低。

▲冷頭超過6公分,若搭配較緊湊的分艙機殼要留意高度是否足夠

ROG Strix LC III 360 ARGB在維持系列一貫的高性能的同時,也在外型設計與當前ROG主機板、機殼更為一致,並進一步減少風噪,唯獨新設計的磁吸冷頭飾蓋使水冷頭高度較前一代產品高,達到6.1公分,若搭配高度受限如主機板與顯示卡分艙設計的M-ATX、Mini-ITX時,要留意若搭配需佔用超過3槽的顯示卡時冷頭高度是否充足,像筆者就看到部分分艙機殼在4插槽模式下的CPU散熱器高度不足6公分。

▲若搭配的風扇為磁吸式串聯風扇就更完美了

另外新式的風扇外框螺絲鎖點不像以往可用於走線,故加上ARGB同步線共6條風扇纜線需要花一些心思才能藏的整潔,個人私心希望未來用於Ryujin III系列的磁吸式串聯風扇價格能夠降低,並下放到Ryuo與Strix LC系列,或是盒裝風扇採用三風扇共用單一框架的設計,有助於使線材更為簡約,尤其華碩當前也陸續推出多款背插設計的主機板與機殼,希望ROG團隊日後能設計線材更少的一體式水冷產品。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
相關推薦
評論 抢沙发
头像
歡迎您留下寶貴的見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