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ROG NUC 970評測,2.5L體積有Core Ultra 9、RTX 4070還能裝3條M.2 SSD

華碩在接手原Intel NUC部門後,除了持續發展NUC產品以外,也宣布推出定位在NUC Enthusiast之上的ROG NUC微型電競桌上型系統,主打2.5升體積搭載Core Ultra 9與RTX 4070獨立顯示卡,兼具中高效能硬體以及豐富的IO連接埠;近期ROG NUC正式在台推出,華碩也寄來一台ROG NUC 970測試機供進行評測。

更具ROG風格的造型設計

▲主機本體雖然不大、但盒裝仍有一定尺碼

▲封套底下為硬紙盒

▲短期內應該仍不會看到非Intel處理器的NUC吧?是吧?

NUC原是Intel的微型準系統品牌,主要展現小型化電腦的設計,早期產品多為使用筆記型電腦處理器的內建顯示機型,然而後續也推出使用低電壓版桌上型處理器的機型,以及允許消費者自行安裝獨立顯示卡的性能機型,不過無論是哪一種設計,NUC都是在展現如何將具一定效能的硬體容納在小空間內,並保有如記憶體、儲存的升級能力。

▲相較Intel時期,顯然華碩設計團隊比較知道電競玩家想要的外型

▲底部散熱網孔如ROG電競筆電一樣也可看到ROG字樣,另外可看到雙風扇配置

▲打光後可以看到上蓋透出底下投射片的方形

▲換方向後圖案就不會因為直立或橫擺影響

▲專用的底座

▲放在底座上上蓋一定要靠左側,否則底座的角度會不對

過往Intel的NUC Extreme外型設計總給人一種與玩家追求不同的感覺,要說是樸實卻有看似很酷的元素,但要說符合電競玩家需求又覺得不夠到位;冠上ROG名諱的ROG NUC雖然未到電子花車般的絢麗,但無論是外觀表面的處理或是細節相對Intel時期NUC則是大大的進步,同時整體的設計風格也更為一致,包括底部散熱孔的ROG字體開孔,正面的ROG字樣(居然不是RGB光效倒是比較意外),上蓋的電競語彙紋路與RGB標誌皆強化了ROG的形象。

完善的I/O配置與預留儲存的可升級性

▲正面備有全尺寸讀卡機,還有整合的耳麥孔

▲主機後方的I/O,搭配Thunderbolt 4共可進行四路4K影像輸出

在I/O配置部分,ROG NUC前面版提供2個USB 3.2 Gen 2 Type-A,一個支援UHS-I的全尺寸SD讀卡機,一個耳機麥克風二合一3.5mm音訊插槽;後面版提供1個支援影像輸出的Thunderbolt 4,2個USB 3.2 Gen 2 Type-A、2個USB 2.9 Type-A、1個HDMI、2個DP1.4a、一個2.5Gbps RJ45乙太網路孔,並搭配330W的外接電源供應器。

▲塊頭不小的330W變壓器

不過對筆者而言,ROG NUC在設計上最有感的仍是更為合理的機構設計;畢竟ROG NUC採完整系統出貨,不同於Intel NUC提供需自備部分零組件準系統模式,不過內部仍保有可升級的設計,如ROG NUC就採用DDR5 SO-DIMM與支援3條PCIe Gen 4M.2插槽,這台ROG NUC 970則是預載16GB x2 DDR5記憶體與單一條1TB SSD,還有兩條M.2 2280插槽閒置可供擴增儲存空間,趁著現在SSD價格划算增加一些容量也是不錯的選擇。

容易升級儲存的快拆機構

▲打開替換反光片的上蓋僅需撥開開關,要替換儲存就需要鬆開螺絲了

▲按壓撥桿後就可向後推開上蓋

▲投射片可以安裝兩個方向,對應不同的擺放方式

▲盒裝還有兩張空白的投射片

ROG NUC的拆卸機構分為兩部分,如果只是要卸下上蓋完全不須使用工具,僅需把後方的快扣卡榫打開,即可朝著後方推開上蓋,此時主要是可以替換上蓋的投影板圖案;除了安裝在機身內的電競之眼圖案外,包裝內還有兩片未刻有圖案的投影片可供玩家客製化,此外設計也很貼心的針對橫擺與直放提供兩種不同的投影片凹槽。

▲第二層在鬆開螺絲後即可向後推開

▲底下為儲存相關的擴充區,金屬上蓋的RGB光效排線使用插拔設計能夠拔除

若要擴充SSD或升級記憶體,就須進一步拆開第二層,此時就須旋開後方的十字螺絲;第二層的拆卸方式與第一層大同小異,皆是將底板向後方滑開,就可看到用於擴充儲存的空間;另外雖然金屬上蓋有著RGB燈效的連接線,但如果嫌金屬蓋不方便擺在機殼旁邊,由於連接線為快拆仍可安心拔開;底下就可看到兩條DDR5 SO-DIMM插槽與3條M.2 2280 SSD插槽。

▲使用DDR5 SO-DIMM記憶體模組

▲預載的第一條SSD使用迴旋式免螺絲扣具固定

▲兩條預留的M.2 2280插槽都是使用向一側掀開的免螺絲扣具固定

▲由於ROG NUC的SSD插槽反側沒有輔助散熱的機制,建議優先挑選單面顆粒的SSD較為安心

▲黃色的膠膜千萬不要移除,除了同樣具備導熱效果也兼具抗電磁波與抗漏電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系統預載的M.2 SSD是使用與華碩主機板類似的旋轉卡扣式免螺絲固定方式,而另外兩條M.2 2280擴充插槽則是使用需透過指甲向上掀開的快拆扣,由於三條M.2插槽背面皆沒有輔助散熱片、高度也難以加裝散熱片,建議盡量選擇單面顆粒的SSD較為安全;同時金屬上蓋有輔助的導熱介質,但要留意千萬別把導熱介質上面的保護貼膜移除,因為這層保護膜不僅仍具導熱特性,同時也肩負抗靜電與避免漏電的SSD保護作用。

優於筆電的散熱架構可使效能最大化且穩定

▲在筆電絕對看不到如此厚的散熱鰭片

▲此測試機為Core Ultra 9 185H搭配RTX 4070行動版、32GB RAM與1TB儲存配置

▲可透過軟體管理性能,一般而言不會選擇Windows內建的能源管理方式

在底層結構部分,ROG NUC 970猶如一台以高階電競筆電機構進行強化的設計,畢竟ROG NUC 970搭載的正是Core Ultra 9 185H處理器與行動版GeForce RTX 4070,這也是在2.5升空間兼顧性能與散熱的考量下的選擇,否則若使用桌上型等級的CPU與GPU就很難在這樣的空間實現均衡的性能表現;不過ROG NUC 970的機構畢竟優於電競筆電,在散熱器的配置也比起電競筆電更為彈性。

▲即便是高負載的TURBO模式,最大噪音仍控制在45.4dBA

Core Ultra 9 185H為6P+8E的14核心配置,預設為35W-45W TDP,在GPU低於65度時的PL1最高為85W,PL2峰值為115W,至於GeForce RTX 4070行動版的設定則為115W TGP,並具備最大25W TDP的動態能耗,於GPU高吃重的峰值負載為140W;在ROG NUC 970雙風扇搭配VC均溫板的散熱架構設計則容許最高CPU+GPU共185W的總TGP,最大噪音量控制在45.4dBA,而在靜音模式的最大噪音為41.9dBA,總TGP降至155W。

效能優於同規格筆電,小尺寸、低噪音是賣點

▲測試軟體表現

▲遊戲測試結果

▲經過20輪遊戲模擬測試維持99.1%的性能

▲可看到CPU溫度約落在75度以下、GPU不到65度

在實際上機體驗的部分,雖然ROG NUC 970的效能受限行動版CPU與GPU較標準桌上型平台略為遜色,不過對比使用相同硬體的筆電則受惠內部風道規劃有更為出色的持續性能,同時風扇也更容易維持寧靜,不會像高階電競筆電在重度負載時風扇出現明顯的高頻噪音,尤其在非極端負載系統仍相當安靜,且從3DMark列出的參考,即可看到ROG NUC 970的性能表現優於相近規格產品的平均值,即便在20輪測試遊戲模擬負載,仍維持相當高的峰值效能。

▲經過華碩設計團隊經手的外型顯然也比原本ROG Extreme更合玩家胃口

▲價格仍高於同規格配置的筆電,不過相對同規格筆電更高的峰值性能、小巧的體積與安靜的散熱架構則難以取代

對於精打細算的玩家,ROG NUC 970看起來似乎沒那麼划算,但對於沒有外出使用需求、不想自組DIY PC、主機放置空間也較為受限的玩家,ROG NUC 970就顯得難能可貴,畢竟自組系統無論如何微型化也很難實現僅2.5升的大小,同時相較電競筆電又保有更好的性能以及直立、橫置擺放都不影響散熱的特質,且即便在最高效能的Turbo模式仍僅有最高45.4dBA噪音,即便搭配喇叭遊玩也不會由於風噪影響遊戲音效。

ROG NUC 970的32GB RAM搭配1TB儲存版本市場零售價為69,900元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相關推薦
評論 抢沙发
头像
歡迎您留下寶貴的見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