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數據公司IDC預測2027年全球車用半導體市場將飆破880億美元,IEK產業情報資料更指出2028年台灣車電產值將可望突破9,000億元,成為下個兆元產業。台灣在半導體、人工智慧的優勢,與車電產業息息相關;於此風頭浪尖,台灣智慧車電產業鏈將如何取得先機?
以科技島自詡的台灣,於智慧車電領域擁有哪些優勢?
未來全球汽車發展方向,主要將聚焦在以聯網(Connected)、自動駕駛(Autonomous)、服務與共享(Services & Shared)及電動(Electric),簡稱為「CASE」的四大主軸上。台灣車電與零組件業者、資通訊與電子代工廠陸續加入戰局,以車用鏡頭、車用面板、行車電腦、車載資通訊等系統切入市場,透過技術導入、軟硬體整合或跨業界,共同組隊進攻車電市場。
智慧座艙領域中不可或缺的顯示器即為一例。凱銳光電的蔡家祥處長表示:「以凱銳光電多年經驗,目前於車規等級的車用影音娛樂顯示器市占率已達全球前三名,美國市場更是位居第一。」這將是台灣車電業者可發揮之處。而在車輛安全性的考量上,耀睿科技的蔡志明協理認為,多年來台灣於資安的重視,對歐美市場供應鏈有著一定吸引力,同樣也是台灣廠商的優勢之一。
▲耀睿科技 蔡志明 協理分享台灣在智慧車電資安上的優勢 /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市場存在哪些隱憂?台廠目前佈局為何?
除了機會外,也充滿挑戰。如同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智慧車電的「地緣政治」因素同樣不容忽視。中國於新能源車輛的強勢發展,使美國、歐盟分別以「禁中輸入」及「消弭不公平競爭」進行反制;對此,中國車廠則透過產能輸出的方式,以投資替代直接出口。面對此情,台灣智慧車電產業鏈該如何應變?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何心宇 組長談台灣車電產業在地緣政治中的機會與挑戰 /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何心宇組長研究認為,以當前全球汽車市場規模而論,美洲為中國以外最大市場,台灣車電產業的主要廠商又皆已深耕美國市場,加上墨西哥相對較低的勞動力與關稅成本,是台廠可以優先考慮的選項;歐洲方面,雖然當地設廠的條件高,但考量到時間、物流與關稅成本,仍是一個好選擇;東南亞國家與歐美簽署貿易協定,享有低關稅與便捷的貿易通道,使東南亞佈局同樣不容小覷。
認清弱項加上政府輔佐 台灣隊更有機會
除了地緣政治,還有哪些弱點須要注意?林威佐資深協理分析:「台灣可以先認清一事實,雖然於硬體研發與生產為強項,但在『軟體』領域並非強項,不過可以透過與具有優勢的他國廠商合作,互相截長補短,是籌組『台灣隊』較為建議的思維。」
▲研華科技 林威佐 資深協理談車電領域的資安規範 /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要籌組台灣隊,政府及相關法人、產業公協會的協助便不可或缺;例如,資策會數轉院智造科技中心便致力於輔導多家業者整合多元模組及軟硬體之車電次系統,加速業者進軍國際市場。今年接受資策會數轉院智造科技中心輔導,推動自駕車技術升級的台灣智慧駕駛公司沈大維執行長即認為,台灣可借鏡美、日的成功經驗,制定明確的自駕車發展願景,讓台廠有依循的方向,並朝目標一同整合資源。
▲台灣智慧駕駛 沈大維 執行長於圓桌論壇分享國際車電產業趨勢 /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日本自駕系統開發公司TIER IV葉青柏顧問便以日本為例,分享日本政府考量到高齡化與偏鄉地區人口外移之現況,期望透過自駕車的導入,讓偏鄉的交通問題得以改善。車輛小型化、電動化、自駕化的轉變,將可有效改善社會結構所衍生的問題,也是企業切入智慧車電領域的商機。
綜合上述,以科技島自詡的台灣若能憑藉其完整且強大的電子產業發展聚落,透過全球車電發展的正確觀察,輔以地緣政治因素考量,再透過政府政策輔佐,同時全力吸引國外軟體發展人才,打造更強大的智慧車電台灣隊,相信在未來智慧車電發展路上,絕對可以佔有一席之地。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