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在 2022 年繼續於行動平台挹注更多的資源,採用 Zen 3+ 架構的 Ryzen 6000 行動平台因應產品型態提供更多元的產品線,同時也加入許多因應行動平台使用體驗的新技術;此次 AMD 提供一款採用 Ryzen 9 6900HS 高效能平台的 Lenovo Yoga Slim 7 Pro X 進行評測,有著輕薄但超乎預期的效能表現,顛覆 AMD 平台過往在筆電僅主打高效能或是輕薄省電機型的刻板印象。
▲ Ryzen 9 6900HS 屬於輕薄高效能機型的處理器產品線
AMD 在 Ryzen 6000 系列將產品線分為追求最高效能、達 45W TDP 與 45W TDP 以上的 H 與 HX 系列,兼具輕薄與效能平衡的 35W TDP 的 HS ,還有鎖定超低功耗可設定在 15W-28W TDP 之間的 U 系列;若就產品定位,此次評測的 Ryzen 6900HS 處理器所對應的競品則是 Intel Core i7 的 P 系列至 H 系列產品之間的定位。
▲ Ryzen 6000 系列支援許多先進規格,除了 PCIe 4.0 、 USB 4 20GB 以外還支援 AV1 編碼
Ryzeen 9 6900HS 是 AMD 在 2022 年所公布的行動 APU 當中的準旗艦等級產品,具備 8 核心 16 執行緒的 Zen3+ 架構,並具備 20MB 的快取與基礎 3.3GHz 、最高 4.9GHz 的時脈,同時也是首度將 iGPU 自行之有年的 VEGA 轉移到 RDNA2 架構的新世代處理器,雖然也因此少了影片觀賞的 Fluid Motion 功能,不過換來更強大的能源效率、性能以及支援光線追蹤、 FSR 等技術;只不過對於配有獨立顯示的 Lenovo Yoga Slim 7 Pro X 可能就不會那麼依賴內顯功能,然而 RDNA 2 架構整合了 AV1 編碼,對內容製作是相當出色的特色。
▲ Ryzen 6000 採用 Zen 3+ 架構,比起 Ryzen 5000 系列效能更強大
對於 Ryzen 6000 系列 APU 而言,除了效能提升以外最重要的是整體平台更能合乎新世代高階筆電所需,原生 USB 提升至 USB 4 40GB ,使得與周邊連接、尤其是搭配外接儲存設備的速度大幅提升,尤其對創作者筆電至關重要,其次是內部的通道也提升至 PCIe Gen 4 ,能帶來更快的獨立 CPU 頻寬與 SSD 效能,且除了支援 DDR5 記憶體外,亦支援對輕薄機型更常見的 LPDDR5 記憶體,滿足整體節能與兼顧效能的需求。
▲機身採用霧黑色的瑪瑙灰
▲聯想品牌以金屬銘牌方式嵌於上蓋邊緣
再回到 Lenovo Yoga Slim 7 Pro X 產品本身, Lenovo Yoga Slim 7 Pro X 是一款定位在輕薄且具備輕商務、創作者與娛樂於一機的定位,外型採用低調深邃的瑪瑙灰色, Lenovo 的標誌以如同精品標籤般的設計位於上蓋邊緣,相較傳統筆電將廠牌置中的設計更為低調,但與上蓋高反差的亮銀色品牌銘牌又不至於無法辨識品牌。
▲左側具備兩個 USb Type-C 10Gbps ,兼具 USB PD 充電與 DP 1.4a 影像輸出
▲右側的 USB Type-A 具備充電功能,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攝影鏡頭的護蓋開關
Lenovo Yoga Slim 7 Pro X 的機身設計以直線構成的 AB 件上蓋與圓潤的 CD 件構成的下座組成,左側有兩個 USB Type-C 形式的 USB 3.2 Gen 2 10Gbps 兼 USB PD 充電介面與 DisplayPort 1.4a 影像輸出,另外左右各有一個 USB Type-A ,對於有較多傳統周邊需要連接的使用者更為方便,此外右側的 USB Type-A 還支援免開基的電池充電功能,可臨時作為幫手機充電的行動電源使用,耳機與麥克風連接埠則採用複合設計。
▲鍵盤採用孤島式,觸控板面積相當大
Lenovo Yoga Slim 7 Pro X 對於使用者的便利性與安全隱私也有著不錯的設計,首先在右側配有視訊鏡頭開關,可透過撥桿遮蔽螢幕上方的鏡頭;同時不同於部分不具數字區的筆電將電源整合到鍵盤區,使鍵盤配置不因在右上角加入電源鍵使排列受到影響;鍵盤按鍵擇使用白色背光孤島式按鍵,鍵帽具有人體工學的弧形凹陷,另外還有一塊超大型的觸控板;按鍵的功能區域設為快捷功能,故要使用 F 鍵功能須按壓 Fn 鍵。
▲為 NVIDIA Studo 認證的創作者機種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 Lenovo Yoga Slim 7 Pro X 僅有 15.9mm 厚、 1.45 公斤重,但除了搭載 Ryzen 9 6900HS 高效能處理器以外,還配有 NVIDIA 的 GeForce RTX 3050 獨立顯示,並取得 NVIDIA Studio 認證,也意味著這款產品的定位更趨近於內容創作而非純娛樂機型,是故內建的顯示驅動也為 NVIDIA Studio Driver 而非 Game Ready Drive ,但仍可自 GeForce Experience 進行驅動版本切換。
▲螢幕為 14.5 吋 16:10 3K 120Hz PureSight IPS
▲螢幕可近乎平放
且值得注意的是, Lenovo Yoga Slim 7 Pro X 為了進一步滿足創作者對於螢幕表現的需求,採用一張 14.5 吋 16:10 3K 高解析度的 PureSight IPS 面板,最大亮度達 400nits 以及具備包括 Delta E<1 硬體校準;100% sRGB 色彩空間和色量,且皆具備 120Hz 自適應更新;雖然從遊戲的角度 3K 解析度恐怕不是 GeForce RTX 3050 能流暢執行的解析度,但從內容創作的觀點卻更適合用於影像與影音的編輯。
▲視訊鏡頭藏於窄框內,另外左側為紅外線感測相機
雖然 16:10 一度曾是初期 PC 寬比螢幕的選項之一,後續在傳統螢幕則被 16:9 全面取代,但近期又再度於筆電成為新勢力,筆者個人推測除了能夠如早期宣傳多留下一條 Windows 工作列以外,也能更進一步提升 B 件螢幕佔比有關,此外在多數的情境觀看 16:9 內容相對 4:3 比例也不會有過於明顯的黑邊。
▲基本效能相當出色
▲綜合性能測試
▲遊戲效能測試,受限 GPU 效能屬於電競級性能
▲ 4GB VRAM 執行新一代 AAA 遊戲還是稍嫌尷尬,不過畢竟本質是創作者筆電而非電競機
至於效能方面, Lenovo Yoga Slim 7 Pro X 的表現以輕薄設計機型相當出色,尤其以 35W TDP 的 CPU 能耗,無論是單核心或是多核心性能都有水準以上的演出;至於搭配的獨立顯示雖非高階 GPU ,在遊戲娛樂表現較為一般,趨近一般電競級遊戲效能,但相較使用 GeForce MX 系列獨顯的機種則具備更出色的效能,同時也能使用各項 RTX 系列 GPU 獨有的加速技術,若使用專業軟體也能獲得包括 AI 與光線追蹤技術的加持。
▲模擬現代文書使用可達 10 小時
▲趨近效能全開的遊戲效能剩下 2 小時左右…’
▲一般遊戲最高溫約莫 70 度
續航力表現部分,筆者認為平均而言是相當出色的,在同樣的螢幕亮度條件之下,以 3DMark 模擬日常使用,續航力可突破 10 小時效能,顯見雖為 35W TDP 設定,但在電池模式底下的低能耗情境使用有不錯的能源效率;不過若模擬遊戲的高效能模式,則續航力會大幅縮減,表示除了獨立 GPU 產生額外的能耗以外, CPU 滿載的能耗也顯著增加;但畢竟 Ryzen 9 6900HS 並非以續航力為主的 U 系列處理器,這樣的情境能耗落差並不難理解。
▲盒裝提供 100W PD 充電器
▲遇到 GPU 切換失敗問題可在連接充電器的情況透過 NVIDIA 管理介面選擇強制 GPU 直連
不過筆者在實際使用時還是發現有幾項體驗的遺珠之憾,其一是 Lenovo Yoga Slim 7 Pro X 雖然具備 NVIDIA 的 Advanced Optimus 技術,在連接變壓器的情境可自行進行獨顯、內顯與獨顯直連換,但偶而在測試項會發生切換失敗的情況,不過幸好只要連接變壓器即可在 NVIDIA 控制項目強制選擇 GPU 直連模式,若確定是在連接變壓器且須使用 GPU 加速的情境,若遇到系統切換失敗,可強制在選單中進行選擇。
▲機身內部結構
另一個問題則是休眠後喚醒的問題,雖然 AMD Ryzen 平台也強調支援新一代先進電力管理技術,不過若在比較長時間(超過小時以上)的休眠後,喚醒的時間就會相對競品 Intel 平台具備 EVO 認證的機種顯著在喚醒的時間拉長,筆者覺得若確定會較長一段時間不使用,或許直接選擇關機會比較理想一些。
▲ PCIe Gen 4 SSD 為三星製品
在以往筆電選擇 AMD 平台多半是考慮到價格,除了效能不及 Intel 以外,同時也給人一種離開變壓器以後續航力就大幅掉落的刻板印象;但此次測試了搭載 Ryzen 9 6900HS 的 Lenovo Yoga Slim 7 Pro X ,很明顯感受到 AMD 平台筆電現在不僅仍在價格有所優勢,從效能與續航力的表現也不遜於競品。
▲雖然此次測試的是頂規機型,不過聯想官網的基礎機型就配有 32GB RAM
若從聯想官方平台的價格比較,雖然與 Intel 平台孿生機種基礎價格近似,但細看就可發現 AMD 平台的 Yoga Slim 7 Pro X 配有高出一倍的 32GB RAM ,競品初階機型也無法選配更高的 RAM 容量,同時把規格配置到與 Yoga Slim 7i Pro X 的 32GB RAM 獨顯頂規機型相當,則仍便宜 5,000 元左右。
▲ Ryzen 6000 的問世使得 AMD 筆電相較過往有更豐富的型態,也包括此次評測的獨顯輕薄創作者機種
若回到 4 年前,很難想像 AMD 在行動平台能有兼具行動力的準商務機型,但隨著 Ryzen 3000 系列效能急起直追(可惜的是受限 PCIe 通道無法搭配高效能獨顯), Ryzen 5000 系列功能更趨完整且能夠搭配高階獨立顯示,現行 Ryzen 6000 系列則具備更全方位的產品型態,尤其是今年有更多採用 AMD Ryzen 的創作者筆電,也顯示 AMD Ryzen 行動平台已非吳下阿蒙。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