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生成式 AI 的快速崛起,讓我們見證到 AI 如何以驚人速度影響著世界!不少企業對 AI 懷抱美好想像,但當實際著手導入 AI 專案,才驚覺內部 IT 基礎架構與資料策略存在許多缺漏。對此,Google Cloud 與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公布《台灣產業 AI 準備度調查》,作為企業經營者擘劃 AI 藍圖的參考,同時也為資訊長、IT 主管提供內部資源盤點指引。
前瞻技術能否發揮影響力,可藉助其應用產值加以觀察。根據麥肯錫 2023 年發布《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經濟潛力》報告,指出生成式 AI 每年可為全球經濟增加數兆美元的價值。另外,PwC 的 2023《全球人工智慧研究:發掘 AI 革命》預測到 2030 年,AI 將為全球 GDP 創造高達 15.7 兆美元價值。
AI 紅利大家都想分一杯羹,而究竟台灣企業普遍在擁抱 AI 機會的準備度現況又是如何? Google Cloud 攜手 AIF 製作《台灣產業 AI 準備度調查》,評估的面向涵蓋:數據力、創新力、技術力、治理力、運算力,結果發現,2024 年台灣企業整體 AI 準備度指數平均 54.08。其中,「數據力、運算力」與 IT、資訊工作最相關的指標,在這份報告提供深具價值的關鍵洞察。
▲Photo Credit: Google Cloud
▲Photo Credit: Google Cloud
企業 IT 部門最該關注「數據力、運算力」兩大指標,關鍵仍在企業策略
首先是「數據力」,對於計畫導入 AI的企業,數據的準備度至關重要。企業必須能快速蒐集、處理多個數據來源的資料庫,例如要跨部門合作打通ERP、CRM系統資訊,以整合不同來源的資料餵養企業 AI 模型、幫助企業各部門同仁從日常工作更輕鬆從資料獲取價值。
不過《台灣產業 AI 準備度調查》點出,目前僅 17.8% 的台灣企業有能力整合並快速處理不同來源資料。多數企業尚未打造一個資料存取的整合平台(如資料湖、資料倉儲),內部各類數據散落在不同單位,導致數據孤島 (Data Silos)情況普遍存在。除了業務單位無法快速、自主運用資料,當然也無法訓練 AI 模型洞察營運全貌,找出企業第二成長曲線的可能性。
至於該如何解此困境?根據《Google Cloud 如何協助機構運用生成式 AI 實現創新》白皮書,提出策略建議:善用雲端平台整合企業資料,同時在雲端環境訓練 AI 模型來深入分析營運資訊。像是 BigQuery、Cloud Spanner、Looker、乃至於 Vertex AI 相關解決方案,都已涵蓋在雲端的整合式智慧資料平台,不僅解決數據孤島還有效管理資料生命週期各個階段。
《台灣產業 AI 準備度調查》另一個值得科技人注意的是「運算力」,因深度學習訓練、圖像生成、自然語言處理等任務,皆需大量而複雜的計算,算力架構的規劃更應納入 IT 決策進行整體評估。從報告可以發現,目前 AI 模型所仰賴的 GPU 運算環境部署,混和雲、公有雲及私有雲,各有約 2 成的企業支持。
▲Photo Credit: Google Cloud
▲Photo Credit: Google Cloud
不過,進一步調查企業的運算資源策略,發現達 51.5% 企業仍處於不清楚規劃或沒有需求的狀況,若想要充分發揮生成式 AI 的潛力,構建兼具性能、敏捷和可擴展的基礎設施及運算資源是至關重要的。Google Cloud 台灣技術總監安玟宇提到,「當企業在評估運算資源,可先考量是否需要發展自己的大型語言模型,或是把 AI 視為驅動企業成長的工具之一,借助第三方 AI 方案對應企業的使用場景。」
評估算力資源的方式,目前有兩大模式為主流。其一是企業準備投入人力撰寫程式碼,希望部署專為 AI 訓練優化的特殊加速器,如 Google 提供的 Tensor Processing Unit(TPU),利用更進階的硬體進行更高效益的訓練運算;另一則是使用通用型 GPU 執行,把資源投資在其他優先處理相關業務場景。
從 0 到 1 打造生成式 AI,Google Cloud 分享 10 大步驟
有鑒於眼下 AI 的快速發展,企業資訊長或 IT 主管往往肩負起高層的期望:在公司內部快速導入生成式 AI 工具,幫助各部門成員提高生產力。至於該如何從實驗階段進展到加速階段,最終走向規模化?Google Cloud 在《給高階主管的生成式 AI 指南》白皮書當中,分享「30 天內推出第一個應用實例的 10 個步驟」,幫助企業快速展開 AI 旅程。
▲Photo Credit: Google Cloud
這 10 個步驟參考上圖所示,可粗略區分為幾大環節,第一階段是準備期(步驟 1 ~步驟 3),確認 AI 要解決哪個業務領域,或關注哪項需要 AI 輔助的工作職務。並且決定資料來源,減少幻覺回應並改善 AI 的可解釋性。
到了第二階段(步驟4~步驟7)則是展開期,包含選定專門團隊人才;確定意圖、目標和期望達到的成果;與專門團隊攜手設計提示;打造容易使用的操作體驗與介面。有了上述累積的基礎之後,到了第三階段(步驟8~步驟 10)則是擴展期,包含向團隊其他人員開放模型的使用;擬訂計畫監管 AI 模型輸出內容;以及將應用範疇拓展至其他應用實例。
當企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快業務流程,甚至進一步為組織帶動成長,從《台灣產業 AI 準備度調查》發現,企業掌握資料搜集與應用能力的下一步,想要持續發揮 AI 價值綜效,必須在數據整合及運算工具資源繼續耕耘,尋找合適的雲端合作夥伴,AI 才會成為推動企業轉型的真正驅力。
本文章內容由「Google Cloud」提供。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