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是人類的未來,人才培育是臺灣衛星產業發展的關鍵,累積產業鏈發展動能

過去太空產業因高技術門檻、高成本,加上因與國防高度相關,主要由政府主導,如今受惠於低軌衛星較低的生產成本、高汰換率的情況,未來的衛星應用充滿著無限的可能與商機。

然而,國內外的研究報告卻也指出,太空產業的人才短缺是目前企業端普遍碰上的難題,雖然製造成本下降,衛星產業仍需整合許多跨領域的知識與系統,且相比商用環境,太空中因高低溫落差、輻射等因素比一般應用更為嚴峻,這些知識與技術都非傳統單一技術的人才能完成,也因此在產業端出現了技能落差(Skills Gap)狀況。

南韓、新加坡如何布局太空產業:培育產業人才皆是關鍵

為了解決產業發展需求,同時維持長期太空實力,各國政府在發展其太空產業與應用能力時,也將人才培育納入太空發展計畫中一環,以和臺灣十分相近的新加坡與南韓為例。

新加坡貿工部長顏金勇(Gan Kim Yong)在今年 2 月表示將三管齊下推動太空業發展,包括政府投資 1.1 億美元(約新臺幣 30 億元)展開太空研究與開發、由新加坡太空科技與產業局向民間募集更多的創新方案,與國內公司密切合作,結合研究與技術使其成為具備商業性的方案,扶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

在人才培育的部分,新加坡政府聯手大學端、太空科技公司及新科電子企業等研發並完成發射人造衛星的任務。另外,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nterprise Singapore)偕同當地的非政府組織 Singapore Space & Technology Ltd (SSTL)和英國簽署 MOU 合作,加強雙方在太空產業的資源、人才及技術的交換。

韓國也是近年十分積極地發展太空產業的亞洲國家之一,韓國總統尹錫悅(Yoon Suk-yeol)上任後,更是強烈關注於韓國太空計畫的未來發展,尹錫悅政府也承諾將促進太空技術的公私轉讓、改革法規並啟動太空產業集群,以發展該國新興的國內太空產業,他也喊出「目標在 2035 年要使韓國成為太空主要強國」。

韓國政府將另設立一個獨立的航太機構,整合在慶尚南道泗川市近百家的航太企業,提供民用和軍用航太計畫的綜合管理,並開發用於近期自主衛星發射、月球和火星探測的高功率火箭(high-power rocket)。

▲韓國自主研發火箭世界號6月成功發射升空。Photo Credit:路透社

此外,韓國科學技術情報通信部(Ministry of Science and ICT, MSIT)在 2022 年的太空預算中,首次將火箭、衛星和太空探索計畫同時納入年度待辦事項清單,其中最大部分為 2.764 億美元,將用於衛星計畫,並推動一系列的培育計畫。韓國科學技術情報通信部將資助五所大學 400 萬美元,預計至 2026 年以前,每年培養 150 名太空工程師。

在國際交流的部分,除了透過官方管道尋求與美國更深入的太空合作,在今年的 11 月韓國也與國際太空大學(International Space University)合作舉辦全亞洲首場的太空訓練課程工作坊,引進國外專家講師,讓非太空領域或是尚未踏入太空領域的人才能對產業有更多元的認識。

計畫持續進行,聯手企業前往太空

全世界如火如荼地展開太空布局,臺灣也加快腳步推動相關政策,提升發展預算,整合臺灣產業鏈,打入國際太空市場。經濟部工業局推動太空產業供應鏈發展先期計畫(簡稱本計畫),擴大推動產業內專業人才養成,整合產官學研界的資源,帶動臺灣產業接軌國際,擴大合作商機。

本計畫於今年下半年開始推動,由廣至深累積豐碩成果,全臺參與者眾多,包含產業高階經理人、涉足衛星領域的研發技術人才、對太空領域感興趣的普羅大眾等不同對象;已開設高階領袖營、封閉型研發技術系列工作坊,公開推廣系列課程及針對學生和轉職人員的國際培育營隊兩梯次(分別與國立成功大學及 UNISEC Global 合辦「立方衛星設計及手做實務」、與稜研科技合辦「亳米波相位陣列天線實作營」)等,累計共近 200 小時的課程、破6百人次參與,期許各界能藉由多元管道踏入太空產業,全面提升人才知識與技術基底。

▲產業高階經理人參與高階領袖營,掌握太空產業國內外最新趨勢。Photo Credit:經濟部工業局

本次為產業高階經理人所設計的領袖營中,吸引超過 40 家臺廠共襄盛舉,在國內外業界講師專家引導下,以理論及實務並進,深入剖析、解構太空市場的局勢變化,助力將企業營運發展推向全球衛星產業新高度。

衛星產業鏈教學相長,產學參與這樣說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電資學院張陽郎院長表示,臺灣是 ICT 科技島,導入高附加價值的太空產業,能夠再次帶動產業升級,增加獲利的機會。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談到本計畫,參與的企業學員都不約而同地認為政府能夠出來領導整合產業是一件好事,透過計畫的幫助,有機會與不同的企業交流學習、交換資源,對於業界本身也有很大的助益,培訓課程的專業知識,也有助於企業內部人才的培訓。

Q1:從哪裡得知這個活動的?為什麼想加入太空產業?

耀睿科技 陳達勲資深課長:公司為了培訓人才,提供非常多課程及訓練的資源,這次的活動就是其中之一,現在從無線通訊走到衛星通訊,是公司未來十分重視的發展方向,所以來參加。

深刻精密 黃信儒經理:製造業在臺灣的太空產業中從來都沒有缺席,這次公司有這個機會推薦我來學習,更讓我感覺到未來真的有機會,能透過自己的雙手去實踐太空產業。

Q2:臺灣在世界的太空產業中可以扮演什麼角色?有什麼樣的優勢?

芳興科技 許迪翔研發部經理:芳興一直以來就有生產許多和衛星相關的零組件,像是福衛的天線零件跟濾波器,在技術力上臺灣的企業是無庸置疑的,基於這樣的優勢,或許能慢慢從零件製造,轉到軟體發展,再結合民間的力量走到系統製造。

欣興電子 許祐嘉資深專案副理:臺灣的技術能在衛星產業有所發揮,以欣興來說,我們主要提供高速運算用的載板給全球企業,在未來衛星發展一定會走向更快速高階的狀況下,我們就可以有很好的發揮空間。

Q3:你在這次的技術工作坊中,學習到什麼?

稜研科技 柯孝聰技術經理:這次的活動讓我們能跟不同的公司認識、了解對方的產品,找到更多與學界和業界合作的機會,真的會有一種臺灣的衛星產業一起向前學習邁進的感覺。

凌威航太 邱富川技術副總:從講師的實務及研究歷程分享,讓我們知道單一顆衛星蘊含巨大的知識,從電腦板、天線到外面的材質(鋁合金)都是有講究的,這些知識和實務的經驗都是非常寶貴的。

中華電信 黃江祥主任:公司主要從事同步軌道衛星的高頻段業務,第一次學習地面接收站的技術覺得十分新鮮,上完課自己也覺得對有想要來的人是非常好的切入點。

▲衛星產業供應鏈相關企業積極參與計畫課程。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全球太空產業競爭已進入白熱化的階段,雖然目前仍有許多應用尚未到位,能夠持續獲利的公司也有限,臺灣企業仍有十足的優勢與專業能夠在國際間競逐。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電資學院張陽郎院長表示,臺灣是一個舉世聞名的 ICT 科技島,其技術能量長年受到國際肯定,藉由導入高附加價值的太空產業,能夠再次帶動產業升級,增加獲利的機會。

臺灣的前途跟錢途都在太空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業界特聘講師黃文杰理事長認為太空衛星供應鏈涉及範圍廣,發展機會也非常多。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針對太空產業有興趣的人才,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業界特聘講師黃文杰理事長建議,不需要將自己過度局限於太空產業,由於太空產業整合了許多產業,知識與技能也適用於電子、半導體等其他產業,無論是在國內外都是非常搶手,發展潛力十分可期。

火箭之父羅伯特戈達德(Robert Goddard)曾說,「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因為昨天的夢想可能是今天的希望、也可能是明日的現實」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業界特聘講師張懷謙執行長也以「太空是人類的未來,也是臺灣的未來」鼓勵企業夥伴,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源及企業投入,太空衛星產業鏈很可能就是臺灣下一個半導體的護國產業鏈。全球太空時代來臨,期許藉由本計畫串起產業鏈,協助企業掌握太空產業趨勢發展與人才發展,厚實未來研發基礎及能量,加速打造完整產業鏈、奠定產業利基。

經濟部工業局 廣告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歡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評論 抢沙发
头像
歡迎您留下寶貴的見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